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花香满径读后感上海话渐失“用武之地” 沪人力倡“语言传承”铆钉包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7-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网上海7月16日电 (记者 郑莹莹)上海自然博物馆16日启动“上海闲话讲自然——地域文化传承展示”活动,希望通过鼓励市民用上海话来讲述自然相关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沪语军团”。

  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副主任、上海科技馆展教服务处处长顾洁燕介绍,该活动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鼓励公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积极上传音视频作品并进行在线展示。7-10月份将分别推出“沪语诗词讲自然”和“上海闲话品自博”线上活动,评选专家将从提交的作品中筛选出优秀作品。9-10月份,该活动将深入学校,鼓励上海全市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提交的作品中筛选出优秀作品,同时邀请沪语名家对提交优秀作品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

  伴随着沪语渐失语言“高光舞台”,此间一批机构、学者、市民联手“拯救”上海方言。

  对1978年出生的上海人王渊超来说,沪语是小时候一直用的语言,包括读书时,老师上课也讲上海话。而到了他女儿这一辈,已鲜少使用沪语。

  当天的活动上,王渊超带着7岁的女儿合唱了一首改编自骆宾王《咏鹅》的童谣。他说,女儿2010年出生后,自己陆续写了四、五十首上海话童谣,“希望小朋友有机会多唱上海话歌曲、多说上海话,不然我们的母语慢慢就没有了,蛮可惜的。”

  上海目前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但上海话逐步“衰弱”,尤其是新生代会讲上海话的越来越少了。

  2012年上海社科院发布的一份“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即使是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60%左右“基本会说上海话”。

  2014年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上海市民语言应用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会说普通话人数超上海话;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至20岁市民的上海话“听说”能力为各年龄段中的最低。

  沪语在日常生活中渐失“用武之地”,但在影视文化作品中别树一帜。上海作家金宇澄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举拿下多项华语文学大奖;而2016年底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比剧情更先造成“声势”的是大咖演员们的上海话对白。

  在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看来,不少人认为读唐诗、念课文都要用普通话,上海话难登大雅之堂,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仅唐诗可以用沪语来读,一些文学创作中适当加入沪语也平添色彩,有如鲁迅小说中吸纳的绍兴方言一样。

  她指出,上海话是吴语的一种,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希望更多上海市民能讲上海话,将语言文化传承下去。(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