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街头3中文版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因地制宜用“心”推介中国文化北京欢乐谷官方网站
中新社悉尼7月26日电 题: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因地制宜用“心”推介中国文化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那么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怎样向外国人介绍呢?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选择从“文字”着手。
将于27日开幕的“中国非遗文化周”,一场有关甲骨文的讲座及展览,已经吸引了许多澳大利亚民众报名参加。赵立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文字。很多西方人虽不知汉字的意思,但感觉到汉字的美。澳大利亚有很多人在学习中文,选择这样一个切入口,正是我们中心所一贯秉持的原则:因地制宜,用心推介。”
2012年,作为中国驻悉尼总领馆文化参赞的赵立任职期满后,接受了新任务:筹建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并非易事,但赵立有信心。当年底,中心完成注册。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时任澳总理阿伯特共同见证了中心揭牌。两周后,中心启动仪式暨“丝绸之路创新之路”主题展开幕,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及悉尼市长克罗芙·摩尔出席。
两年多来,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各类文化活动200多场。每场活动,包括创意策划,甚至小到展品的摆放,赵立都亲力亲为。
“中国文化中心更应做成面向外国人的平台,对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促成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筹备之初,赵立就给中心定下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标准,并要求与西方国家接轨,面向当地主流社会,同时开通英文网站及社交媒体账号。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筹办纪念活动时,赵立想起上海曾在二战期间接收犹太难民的故事。当年那些难民的后代,有的移民澳大利亚。于是,她与上海犹太博物馆共同策划“犹太难民与上海”澳大利亚巡展,并找到几位上海犹太难民及犹太难民后裔、家庭成员,请他们出席开幕式。观众纷纷称赞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包容,有些犹太后裔留言,感谢中国人民收留了他们的祖先。
中国当代艺术月,是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另一个“得意之作”。这也是中心每年举办的重点文化品牌项目,涵盖悉尼、阿德莱德、霍巴特三地。作为向海外观众展示优秀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窗口,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中澳两国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不断提升的文化影响力,受到当地文化界的关注。阿德莱德艺术节中心与其签署了5年的长期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双方机构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领域合作的设想,以及利用双方平台开拓合作伙伴关系等内容。
这几年里,悉尼中国文化中心还与悉尼市政府、霍巴特萨拉曼卡艺术中心、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悉尼大学美术学院、澳大利亚应用艺术与科学博物馆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我只是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如果我举办的活动,能够在某一点上,增进了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这就足够了。”赵立说。她认为,文化交流不能仅限于举办展览、演出,还要有思想、价值观的交流,而对话,让更多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人参与,就是一种重要方式。有对话,就会有合作。
不久前,澳驻华使馆前文化参赞梅卓琳教授找到赵立,商定举办“中澳面对面—文化交流之回顾与展望”论坛。西悉尼大学校长葛班尼教授担任主持,邀请了多位为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其中包括澳前驻华大使芮捷锐博士。
赵立围绕《文化交流改变了我们》这一议题,从“何为文化交流”“为什么要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如何改变了我们及我们的社会”三个问题出发,以大量的案例证明文化交流如何在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欣赏习惯不同的背景下消除误会、增进理解、促进友谊,从而在改变我们自身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
赵立把推介中国文化“当成一个事业”。为此,她常常失眠,因为“想得太多”。她说:“这么辛苦,但只要看到一个活动的成功,那就是成就感。我必须时刻了解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点,知道他们在哪个‘频道’。我们要在共同的‘频道’上,发出最动人的声音。”(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