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广播剧“透视”现当代文学:《历史与现场丛书》发布陈独秀名言
中新网北京8月1日电 (记者 陈溯)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历史与现场丛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套丛书从多个领域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深度研究。
《历史与现场丛书》是沈阳师范大学以孟繁华领衔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团队的一次集体亮相,汇集了近些年的学术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月出版。共包括9部学术著作: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论》,贺绍俊的《当代文学新空间》,季红真的《解读心灵与历史互动的奥秘》,胡玉伟的《传统的建构与延拓——解放区文学研究及其他》,杨晶的《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周荣的《超拔与悲怆——路翎小说研究》,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散点透视》,张维阳的《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创作与评价史》,何家欢的《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1980-2010年代儿童文学童年叙述研究》。
与以往出版的现当代文学学术书籍不同,本套丛书呈现了不少学术创新点。如孟繁华的《新世纪文学论稿——作家作品论》通过文学批评参与构建新世纪文学的版图,发现新世纪文学的新元素;贺绍俊的《当代文学新空间》通过对作家评价史的变迁,反思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将世界文学眼光、批评伦理问题、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等作为新空间所进行的理论阐释;季红真将当代文学现象纳入到中国悠久文化时间中考察;胡玉伟对解放区文学建构特殊传统的描述等等。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成立十余年,已经成为了一支在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批评十分活跃的学术团队,在学术研究中强调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实践性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所忽视的内容,该研究所在两个方面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践性,一是将文学思潮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联系起来,一是将百年小说的流变与文学批评的实践联系起来。另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对于古代文学的静态、成熟的学术研究,呈现出动态性、不确定性和指向未来性,该研究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动态性特征,如何以学术和理论的方式去把握动态的、不确定的事物,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抓住了该学科的本质特征,吻合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对该学科的发展有着示范性的作用。比如,他们在“新世纪文学”的倡导和研究上,在“70后”的研究上,在经典化的研究上,都有所建树。
当天,陈晓明、程光炜、张清华、白烨、陈福民等著名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