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统筹“十三五”的两个导向
实现“十三五”宏伟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树立正确导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方向,指明路径。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指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习近平的两个导向为“十三五”指明了目标,明确了途径,提出了方法。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坚持目标导向倒推
目标导向思维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从目标倒推到起点,以满足实现目标为前提,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然后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是一种倒推法。目标导向思维模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目标的制定一定是经过科学分析过的,目标与现实的相差太远;二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通过资源链接、整合、流程管理等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国外不同场合对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了深刻阐述。2013年3月27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七个主要目标: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着;三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五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七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用目标倒推法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在对“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他提出:“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今后,脱贫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大致能够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继续采用。”各项目标任务,都可以这样倒推分解,然后再顺过来一步一步地做以达到目标。
图为:201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坚持问题导向顺推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脉搏共振,开拓中进取,创新中收获。
坚持问题导向,前提是能够发现并正确认识问题。现在我们正处在矛盾和问题多发期,思想认识问题与现实利益问题交织,老问题与新问题叠加。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刘云山指出:“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态度问题,需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否则就会使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GDP的高增长没有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收入的高增长、生活的高质量。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对待问题从不掩盖、从不回避。“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是基础,最终目的还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固然要解决个别的、特定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要抓共性、抓普遍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牵涉广、影响大。针对这类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认真梳理,列出问题清单,摆出表现事例,深刻剖析原因,逐一制定可操作、可监督、可检查的具体措施,真正做到发现一个、销号一个。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国经济转型必须克服的困难与闯过的关口都突出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改革发力的主要方向。在扩大有效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跃升。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需要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需要经济与社会的联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战术、具体任务都做出了明确部署:“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我国虽然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但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有利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只要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刀阔斧地推进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就能够实现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高级分工的高级形态发展,经济社会就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三、坚持两个导向相统一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闪烁着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对于没有目标的航船来说,什么风都不是顺风。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动力产生伟大的实践。目标是我们美好的理想,但仅有理想是不够的,必须要以求实的精神真抓实干,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既要对照目标,又要针对问题,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取得良好的实效,达到预期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纲领,只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才能确保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美好的计划必须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和一系列措施护航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伟大目标,它的一切决策举措都是在这一目标导向下确定的。要很好地实现计划目标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面对新常态、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十三五”规划纲要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并阐发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破除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是鲜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和谐统一。正是在这双导向驱动下,“十三五”美好蓝图才会变成百姓的获得感、自豪感。
目标已经明确,问题也已确认。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在“两个导向”引领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