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行时:看云南大理洱源怎样脱贫摘帽
一家6口人4人患有慢性病,这样的困境并没有让三营镇石岩村贫困户张辅金感到生活力不从心。今年以来,他家的好事一桩接一桩:春节前买的10头小羊一天一个样地长大;摆满院坝的48盘青花菜苗圃等着移栽大田;经驻村扶贫工作队牵线,种完田后,女婿就要出去务工。
新的一年,张辅金家挣钱的路子多了,小康生活越来越近。给像张辅金这样的贫困群众带来巨大变化的,是洱源县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努力。
洱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西边境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今年,洱源县锁定年底摘帽脱贫目标,咬定精准二字,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真功、在精准落地上见成效。
激活脱贫动力源构建“大”扶贫格局
为将全县的工作重点引导到脱贫攻坚上来,洱源县建立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的组织保障体系。
去年7月,洱源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部,针对全县9个镇乡跨度大的实际,划出3个片区,下设3个工作站,选派411名干部充实驻村帮扶队,全县3000多名干部包保建档立卡户,形成了“一部三站百名千人”的脱贫攻坚组织架构。
每个贫困乡、贫困村都有明晰的扶贫作战图,标明扶贫措施、脱贫时限、责任人等信息。县、乡、村层层签订军令状,优秀干部分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一村一个工作队、一户一个责任人,精准入户结对帮扶,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扶贫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一起完成。”这在洱源县上下已形成共识。县扶贫办主任杨国强介绍,2016年,洱源县计划整合中央及省级专项财政资金4.5亿多元,州、县两级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发放到户扶贫贷款2亿元以上,涉农龙头企业项目贷款8000万元,易地搬迁贷款3亿多元,农村危房改造贷款2亿元,累计投入资金13.7亿多元,确保2016年脱贫摘帽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有了钱怎么用在“刀刃上”?洱源县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
——产业扶贫“换穷业”。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不低于3000元的补助标准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整乡推进、行政村整村推进和专项产业扶贫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易地搬迁“挪穷窝”。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生态搬迁脱贫。实施第一批4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今年,实施整体搬迁4个点。
——生态补偿给实惠。通过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项目、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清洁能源项目等生态补偿反补措施增加贫困户收入。
——教育培训谋长远。提升改造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心完小,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高中学费。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00人次。
——政策兜底“脱穷境”。对无业可扶、失能弱能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帮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已实现全覆盖。
精准扶贫力道足帮到最需扶到关键
“罗耀斌,家里3口人,洱源‘3·03’地震后重新盖了新房子,欠了8万多元钱,想发展土鸡养殖……”翻开“精准扶贫工作手册”,西山乡胜利村建档立卡户罗耀斌家的情况一目了然。
在洱源,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份这样的“档案”。建档立卡、贫困识别是精准扶贫最基础的工作,没有源头的精准,后续的工作将无的放矢。洱源县扎实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实现对全县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114人。
这1.5万多贫困人口所在的一个个贫困村被用醒目的红色标注在洱源县扶贫作战图上。“按照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在3%以下的标准,洱源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切实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县委书记李洋说。
牛街乡福和村委会大麦地村,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123户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44%。在这里,周而复始的辛勤劳作并没有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县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子赣说,村民的产业主要是种植马铃薯、养牛、养羊,但因为缺技术、缺资金,这些好产业一直“长”不大。
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在省委宣传部等省、州扶贫挂钩单位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福和村在产业发展和易地搬迁上下工夫。一方面,积极协调县农行向建档立卡户发放产业信贷资金180多万元,另一方面,引进州农科院、大理药业、大理青松薯业等企业、院校,参与产业扶持项目,帮助建档立卡户购买大牲畜、种植中药材、改良马铃薯品质。同时,依托易地搬迁项目,解决54户村民的安居问题。
“今年,家里试种了2亩附子、1.5亩马铃薯新品种,都跟企业签了订单。”村民罗吉春算了一笔脱贫账:附子预计每亩有6000元收入、新品种马铃薯每亩4000多元的收入,政府补助4000元买的一头肉牛年底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今年全家的收入少不了。
激发脱贫内动力“造血扶志”一起抓
福田村是洱源1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因基础薄弱,山区贫困群众对发展新产业一直没有信心。虽然如今扶贫产业补助资金和产业贴息贷款到位,但贫困户仍有各种顾虑。
这些天,福田村委会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压力山大”,向上争取到的新增烤烟种植指标刚下来,要尽快安排落实给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得错过节令。另外,与外地蔬菜企业联系的新产业山药种植扶持项目落地在即,还要做通剩余几户有顾虑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放心发展产业。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润宏举了个例子。按照福田村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在海拔2600多米的片区村组,今年初已引进一家外地蔬菜企业,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引导贫困户种植比较效益更好的山药。可做了多次工作,大家仍难打消顾虑。为此,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村民走出去,到发展成功的邻近村和蔬菜企业实地参观,耳濡目染。“现在,已有20多户贫困户坚定了信心发展新产业。”王润宏总结道,不仅要“造血”更要在“扶志”上下工夫。
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扶贫政策的牵引力、外部帮扶的推动力,“三力合一”脱贫攻坚,福田村正是洱源县的生动缩影。
去年8月,洱源县针对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非建档立卡村但贫困户超过50户的23个村,派出了40个驻村扶贫工作队,以“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撤队”的决心开展帮扶工作,半年多来,“不走”的工作队与村“三委”和镇乡党委、政府同心协力,进村入户,察民情,探实情,一户一本精细台账,一个脱贫计划,贫困户的脱贫路径愈加清晰可期。
为强力推动扶贫工作,洱源建立了精准的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以保障。通过改革完善考核办法,激励和约束共用,提振全县上下脱贫摘帽干劲。
记者 张文峰(云南日报)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