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专家: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教育等向来就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曾几何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随着时代发展,一段时间内我们又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教育效果同样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个特殊性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在供给主体方面,要多元共治,提高本领。首先,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放松的同时,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将社会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企业家等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并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其次,供给主体要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既要掌握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对社会现实问题有准确而全面的认知,把理论和观点讲透彻讲到位,并能够始终跟踪在舆论第一线,在纷杂的思想交锋中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明确的、正确的认识。最后,供给主体要形成具有通俗的、生动的、真实的、丰富的、有哲理等特点的符合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风格,能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在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建立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各部分教育相互影响、互相联系,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供给内容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又能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能够有效供给价值、理论、道德、文化等,最终达到塑造和坚定学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各个层面都重视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生产了大量的教育“产品”,包括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素材、教育案例、新媒体作品等,但存在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很多教育“产品”并未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因此,要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打造教育“产品”的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教育实效性。

  在供给方式方面,要分层分类,知行合一。对于高校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要体现理论性、发展性和真实性,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开展“互动交流型”的课堂模式;重视实践育人,努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不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实习、就业创业、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作用,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实效性;强调看齐意识,突出言传身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一支具有高尚情怀和高超技艺的教师队伍。

  在供给环境方面,要完善制度,呵护文化。第一,建立制度化的领导、组织机制和人才供给机制,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监督和实施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制度;制定科学的师风师德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平衡运行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提供激励和保障。第二,注重学校的自然条件、校园美化和文体设施等客观实在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使其体现育人主题,体现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第三,挖掘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风、校规、学风和教风等软文化,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实现教育环境的渗透。

  总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自然需求,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即“科学的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侍旭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