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专家:浙江良渚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科技考古发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论证会上,专业研究者给出的评价非常高

  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专家确证:已进入王国阶段的良渚社会可与同时期世界文明媲美

  本报记者 马黎/文 吴煌/摄

  良渚人这盘棋下得很大。

  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大约相当于15个西湖。如此高坝、低坝的严密设计,如何控水、如何运输,这是城市规划,你能感受到它背后的设计者、领头人,需要多么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完成,他可能就是良渚的大禹。

  “一种文明有多高级,很大程度是看水管理体系的范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在论证会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这样说:“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围看,也不多见。海昏侯墓很重要,但我们这个比它更重大,不光具有历史意义,也是世界重大的科技发现。”

  专家们建议:尽快把水利系统列入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并纳入良渚古城申遗价值研究范围。

坝体剖面底部为草裹泥堆筑。

  模仿良渚人治水

  大禹成功,老爸失败

  看到良渚人治水的聪明才智,昨天之前还是治水第一人的大禹先生,服不服气?

  中国水利史,是从大禹和他老爸鲧开始讲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而良渚文化则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所以,可以想象:大禹也曾经吸取了良渚人的治水经验。

  “良渚人的治水经验,应该在治水传说系统中留有痕迹。”王宁远说,比如体现在鲧和水神共工的治水上面。

  不过,这两个人居然都失败了。

  《国语·周语》里有句话:“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而“壅防百川,堕高堙庳”,这八个字就是失败原因。

  “从良渚古城的水坝系统看,山谷间的多条高坝,为单纯的截水坝,南部的低坝也以把西北山地的来水留在洼地内为设计目标,这就是‘壅防’。而良渚时期人工搭的土台,也就是良渚人的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沼泽之内,就是‘堙庳’了。”王宁远说。

  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懂变通啊。

  王宁远说,大禹时代,当时的洪水并非局部气候灾害引起,而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平原河道出水不畅,形成逆流。所以,良渚人在沼泽平原上摸索出来的这套治水系统,被鲧照搬到没有海塘防护海拔较高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是无效劳动,当然“害天下”。而大禹采取了堵疏结合,就成功了。

草裹泥堆筑剖面可清晰看到混杂其中的草茎草叶。

  治水与文明的产生相关

  良渚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在昨天的论证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建议,在这次重大发现的意义里,应该再加一句:低坝设计建筑,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

  跟良渚古城同龄的小伙伴,就是埃及金字塔了,都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而古埃及的水利系统主要是运河和蓄水池,与良渚古城的水坝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就防水坝来讲,目前世界上没有比良渚人更早的了。

  在国际学术界,许多专家都把大型水利工程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他认为,治水工程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工程和文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位历史学家魏特夫,说得更绝对:治水是导致文明产生的直接动因。

  “治水需要一个总设计师,治水,就是一个共同协作而呈现的文明。”刘斌说。

  在论证会最后专家们这样确证: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垫木上有牛鼻孔,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江南水乡的人居生活

  是良渚人奠定的

  那么,5000多年前我们家门口的水利工程,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我们和良渚人生活的太湖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

  但是良渚人很聪明,把房子建高一点,堆土墩子,一来不会被水淹,更重要的是,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

  这个模式,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散点状密集分布的小聚落。“良渚聚落特征和现在的江南很像,所以说,江南水乡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来没有变过。”王宁远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