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热点

小区拆围墙?专家:别慌!配套未成形不会打开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打开、封闭、半封闭 本报记者走访京城三类住宅小区

  小区拆围墙? 别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其中“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的表述,尤为引发人们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随后发表了题为《中央要求拆除小区围墙 不是拍脑袋决定的》的文章。

  什么是“街区制”?“窄马路、宽路网”会给城市生态带来怎样的改变?商业蓬勃、穿行便利,抑或是人员混杂、车水马龙?“逐步打开”的背后,已聚集起民众各类构想、期待、质疑和担忧。

大郊亭中路原先的围墙已被拆除,变成了通路。

  尝鲜的

  “内部路”变公路

  公交站成新期待

  事实上,在中央《意见》发布之前,已经有居民主动或被动地经历过小区“逐步打开”的过程。珠江帝景小区住户高女士介绍,E区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大郊亭中路”,最早的时候这条路是完全不通的,有一堵墙挡着。而在2009年夏天,不知应谁的提议,墙上打开了一个豁口,可供行人与骑车人通行。“出去没几步就是东四环,去附近超市买东西方便了许多。”

  然而,因为豁口太小,就住在E区的高女士一家开车出行时,便不能“近水楼台”直接往东上四环或者去机场。“只能出门先往西开到西大望路,再从北边的广渠路往东边绕。”

  去年年初,这堵墙被拆掉,路也打通了。开车出行方便了不少,却也让高女士体会到了新的麻烦。“有墙的时候没有车,孩子晚上可以跑到马路上玩,现在肯定是不行了。还有就是噪音,这条路本身不宽,早晚高峰堵车,有人按喇叭非常烦人。”此外,由于多年不通车,这条路曾俨然被周边业主当作了公共停车场。而现在路上安装了红绿灯和蓝色的指示牌,停车没有以前容易了。

  但在高女士看来,道路打通还是利大于弊。“司机从西往东走多了个选择,肯定对缓解周边道路拥堵有帮助。”伴随“内部路”变成公路,现在她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在这条路上加个公交站。“虽然有车,也不是每次都开。从我家到最近的公交站最少要走15分钟,如果公交站能设到这条路上,出门肯定方便不少。”

浩鸿园小区西门,没卡的过路人正在等待。

  封闭的

  小区的设施、绿化……

  花了的钱怎么算?

  出于对安全和环境的考虑,不少仍处封闭状态的小区居民表示,不希望转为开放环境,与外界“共享”小区资源。“羊毛出在羊身上,小区里面的设施、绿化等等都是我们花了钱的呀。”家住西南四环的刘姗颇有些忿忿不平,2012年底,她和老公贷款买下这套万科的房子,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小区安静、漂亮。

  除了“绿化好,夏天能听到蝉鸣”外,小区居民可以租赁车位,下班回来不必焦头烂额围着楼转圈儿,让刘姗最为满意。“你看现在的路侧停车,要是变成公共道路,那不得停满了呀,还能有我们居民的地儿吗?”

  家住北京西站附近铁道部家属院的温女士介绍,自己的小区有4个门,其中后门距西站最近。每天早7点到晚7点,居民凭卡进出,其余时间后门都锁着,即便是居民也只能从另外3个门进出。“我们都觉得这样挺对的,应该锁起来,严格管理。”

  温女士表示,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尤其地形复杂、人来人往的区域,开放小区隐患重重。“现在没打开呢我们都有被盗的,还有乱推销的、上门清理油烟机结果是诈骗的……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小游乐场、花园、养老院,变成公共的这些设施怎么维护啊?”

  既封闭又开放的

  过路客守在门边

  等居民刷卡“解救”

  不同于上述情况,还有的小区正处于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微妙状态。家住柳芳南里的刘女士,每天在柳芳站乘坐地铁上下班。由于家与地铁站之间隔了个浩鸿园小区,她需要从小区北侧绕行,路程不短。而就在2011年,刘女士发现小区西侧开了个小铁门,若从这儿穿过去,比走外面能快上将近十分钟。

  然而,进出这道门并不容易。小区东门敞开,这道西门却安了门禁,只有小区居民才能办卡。没卡又禁不住抄近路的诱惑,刘女士和不少过路客一样,守在门边,等某个小区居民来刷卡“解救”。她笑言,“有时候门边堆着好多人,场面就跟犯人从号子里放出来似的。”

  近路抄了三四年,小区居民甚至与刘女士这样的过路客达成了一种“默契”。家住浩鸿园的王奶奶,晚上溜达时若遇到有人在西门等待,都会帮着刷一下卡。“人家下班也累,想走点近路可以理解,我能帮就帮一下。”

  在王奶奶看来,有些人比较守规矩,会在门边等,可有些人的素质明显要低许多。“我就亲眼见过有人去踹门,这门一个月怎么着也得被踹坏一次。好好地借个路没问题,毁坏公物实在太不应该了。”

  如今,这道西门早已被过路客熟知。“既然这门禁起不到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打开呢?”想了想,刘女士又摇摇头,“完全打开,抄近道穿小区的人只会更多,对人家小区居民来说怕是不太合适吧。”

  【释疑】

  硬物理隔绝和“街道眼”,哪种更安全?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院长文辉解释,所谓“街区制”,是城市规划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相对于目前的封闭式、大院式管理,是没有围墙、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这种开放会把街区变成熟人社会,对改善邻里关系,激活社区活力都产生积极作用。”

  而以街区制为基础,在城市交通布局中鼓励“窄马路、宽路网”,则有利于丰富社区的多样性、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和高密度紧凑城市建设,有利于调动居民积极性,共同参与城市规划管理。

  至于民众对“安全”的担心,在文辉看来,“安全”有两种。一是硬物理隔绝的安全,二是软物质的安全。后者体现在城市中,就是置身于熟人社会的安全,即雅各布斯讲的“街道眼”(注: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大家想想哪种形式更安全呢?再配上很多城市小区都有的摄像头,不就是双重安全保障吗?”

  在交通方面,文辉认为“打开”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会如民众担心般清一色地走汽车。“比如有的是禁止通行,有的是单向通行,甚至有的是地下通行,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会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打开”会遇到诸如停车、绿化公摊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还有待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出台。文辉强调,打开封闭小区不意味着进入无政府管理状态,而是会更进一步强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街道的管理。

  绝不会基本配套措施

  还没有成形之前就“打开”了

  “以往工业文明主导发展的时期,以大宗货物、原材料运输为主,强调效率。‘哗’的一下,宽马路就修起来了。”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介绍,发达国家每平方公里有100个甚至200个路口,上海浦东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4个路口,北京的一些地区还不到10个。“为什么我们要把院子封起来?因为方便管理。封得越大,管理成本越低。”

  而“窄马路、宽路网”,则是进入城市社会的必然选择。张国华认为,伴随城市发展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未来一定是需要比较窄的路。“商业都是在窄街道上出现的,如果没有佛罗伦萨这个弯窄的小街道,就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华尔街窄窄的500米街道,也就没有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因为金融服务业者可以从街这边的咖啡馆,感受到对面咖啡馆对手的气息。”面对面舒适的交流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前提。

  想要“打开”目前这种封闭的状态,必须要结合整个社会的进步,重新构建城市治理体系。例如,对人们城市文明的培养。“国外住宅很多有个小院子,篱笆只有50厘米高,抬腿就能迈进去。但人们不会去迈,因为那是私人产权,每个人都遵守这个规则。我国很多人虽然进入城市了,却还没有形成讲规则、讲秩序的城市文明。”

  再者,是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大家都关注的安全问题,张国华认为可以考虑通过互联网+、电商交易等信用记录,做好每个人的诚信记录,使得个体的违法成本提升。“如果没有诚信体系,陌生人之间沟通交易的成本会很高。”

  而这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张国华强调,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结果。中国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那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对于市场经济实际上到现在还在探索中。《意见》是指出了一个未来的方向,但绝不会是基本配套措施还没有成形之前就“打开”了。“愿望不能代替现实,所以大家不用觉得恐慌。”

  主笔:魏婧 莫凡

  插图:宋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