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去年出行总量与地铁公交客运量双降
去年,道路交通晚高峰比早高峰堵
中心城区出行总量降了3.5%
本报记者 刘冕
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的成效在道路交通上逐渐显现。昨天记者获悉,去年本市中心城区工作日出行总量下降,同比下降了3.5%,每天约2729万人次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其中,五成通勤客流选择了公共交通。
地铁公交客运量“双降”
去年,中心城区工作日出行总量为2729万人次(不含步行),同比下降3.5%。通勤出行量为1810万人次。
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总客运量也下滑了9.4%。其中,公共电汽车全年完成客运量40.6亿人次,同比下降了14.9%。轨道交通完成客运量33.24亿人次,同比下降了1.8%。
近几年,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的开通,对地面公交客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流。同时,受到地铁票价调整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增的轨道交通客运量自2008年以来去年首次出现了小幅下滑,同比下降了1.8%。
出行量和客运量双降,一定程度上说明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政策取得了效果。
晚高峰严重拥堵增加
虽然出行量减少了,不过2015年的路面拥堵状况并不容乐观。全路网高峰时段平均指数为5.7,处于轻度拥堵状态,逼近中度拥堵(6至8)的门槛。
去年上半年,交通指数同比增长了9.3%,但常年最堵月9月份所在的下半年,交通指数同比下降了0.9%。值得一提的是,8月份世锦赛、“9·3”阅兵期间以及12月两次共6天半的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期间,本市采取了单双号限行措施,这段时间交通指数处于全年平均值以下水平。
一年累计下来,早晚高峰严重拥堵天数分别增加了11天和30天。换句话说,一年中有两个多月的晚高峰处于严重拥堵状态,市民出门需要多花费1倍的时间。
“也没有觉得突然就堵了,反正早晚高峰不好走是常态。”市民李女士家住五棵松附近,每天6时20分以前从家开车出门去位于三元桥附近的单位,“去单位也就30多分钟。如果晚出门20分钟,起码要堵1个多小时。”
数据变化了,市民感受并不强烈,主要是因为“堵得走不动”的严重拥堵时间变化不大,而中度拥堵时间却抻长了1个小时。所谓中度拥堵,是指全市交通运行状况差,大量环路、主干路拥堵,市民出行一次需要多花费0.8至1倍的时间。
有专家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约租车、“专车”等新交通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客运行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及出行结构有重大影响。同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虽然逐年放缓,但去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仍增加了2.8万辆。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