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性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渐成规模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马云日前在2017天下网商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时代将不会有“美国制造”“中国制造”“印度制造”,更多的是不同国家设计、生产、组装并销往全世界的“互联网制造”(made in internet)。“互联网制造”概念一出,立即引发热议。在推进供给侧过程中,“互联网制造”最大的意义在于,有望为处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低劳动成本“双重压力”下的中国经济开辟一条新。
今年初,习总在中央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段论述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有效”和“适应性”两个语汇更值得圈点和深思。
过往数十年,得益于体制变革、人口结构和大规模的要素投入,中国实现了经济迅猛增长。在红利和人口红利未能持续的背景下,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显著: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低端、同质化产品形成大量库存积压;不少企业效益低下,甚至沦为“僵尸企业”。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消费者旺盛的消费升级需求迟迟得不到满足。
曾几何时,相互模仿推动了消费潮流;如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渐成为主流。近年来,每逢长假,国人在海外大手笔“扫货”,连马桶盖和陶瓷刀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从日本、韩国带回。有鉴于此,国内部分企业特别是领先的家电企业,纷纷扑下身子,创造条件让消费者订制个性化产品,但大多只是在外观上做做文章,性能、质量并无明显提高。从更宽广历史进程看,在工业化接近尾声之时,福特式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业产品,社会也不再有昔日那般巨大的胃口来消化。
“互联网制造”令人眼前一亮。它的基础是大数据,互联网可由此帮助企业凭借更加精准有效的合作和制造,来满足和拉动需求。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将用户的需求及时而准确地向生产商表达出来,用户的一切互联网“足迹”都被记录下来,通过信息的传输、储存和处理,企业对用户需求的了解更加精准。假以时日,个性化制造方式将取代大规模生产模式,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日益突出。互联网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显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造力。
当个性化生产、社会化协作渐成规模,制造业的小批量生产将变得更加划算,生产组织将更加灵活,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也有望下降。这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应对用工成本快速上升这一“之患”的有效应对手段。不难看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要求,都有望在“互联网制造”中得到落实。
不过,对“互联网制造”也不宜作浪漫化想象,它绝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创造本地化的商业模式上,具有外资企业不可企及的优势,然而,互联网及相关的核心和创新技术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在不少领域,中外差距甚至仍在拉大。这种局面不能不影响“互联网制造”在中国的前景。
供给侧有着丰厚的制度内涵,涉及与市场关系,涉及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它要求推进结构性减税、简政放权、营造更好的创新,城市化中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都是任务清单上的“重头戏”。互联网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无疑会为完成这些任务提供助力,但技术进步却不可能使这些任务自动完成,更不能替代,有的技术进步只有在创新改善后才可能获得突破。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提出著名的命题“制度重于技术”,在“互联网制造”的问题上,这一论断仍未过时。
- 标签:生产社会化是什么意思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