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
   名编剧汪海林微博发文揭露粉丝经济假象

  近来,流量明星电影口碑跌落、票房扑街的话题持续发酵,所谓的“顶级流量”为何难以折现成票房数字?编剧汪海林前天发文分析了其中一个原因:前几年流量明星的影片票房过亿,很多得益于票补等虚假票房行为,随着票补退出,也就出现了如今“流量失灵”的情况。他同时指出,相比之下,电视剧市场因为不具备大众消费品的特质,流量艺人依然会持续热度,而电视剧行业也成为流量造假问题伤害最深的行业。昨天,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汪海林。

  汪海林在微博中提出,前几年,电影票房有票补,即互联网购票平台以20元价格出售50元的电影票,30元差价由票务平台补,以抢占票务市场。所以,一些流量艺人的影片可以靠粉丝经济撬动过亿票房。对此,汪海林分析说,中国流量艺人铁粉一般是两万人以上,兑换真实电影票两万人对应一百万票房,大多数流量艺人电影票房在2000万左右,即有30万左右铁粉。

  汪海林详细介绍了虚假票房的资本运作过程:票务平台用票补抢占票务市场,利用市场份额进行融资搞资本运作,两年后资本运作、并购差不多了,票务平台不再补贴,逼迫电影公司补贴每张票30元差额,不然就将被踢出电影票务市场。于是,制片公司花巨资自己买票支撑虚假票房,虚假票房用来欺骗股民推高制片公司股价。

  所以,一些流量艺人的影片在前几年过亿,基本都是利用票补、保底公司运作出来的。保底公司对票房预估,对制片公司保底,不足部分保底公司补贴,保底公司也在资本运作,买票房做成保底成功,获得高估值。而现在,因为票补被禁,“裸泳者”也就凸现出来了。

  汪海林认为,流量艺人无法在电影这样的toC市场(即针对个人用户的市场)成功。电影票房要靠观众买,粉丝经济的作用有限。相比电影票房逐步去泡沫化,如今的电视剧市场则成为流量造假的重灾区,因为电视剧市场是toB市场(即针对公司企业的市场),买剧的不是个人用户,而是播出平台,购片人只要有依据,来说服平台购剧就行,“购片人不能说我觉得故事很好,这不叫依据,他可以说艺人数据证明他有一亿粉丝,同时微博热搜证明以及弹幕、评分、收视率、点击量都证明应该买这个剧。”而这些数据,都有水分,甚至造假。

  “一个流量艺人,如果拥有200万铁粉,就可以号称一亿粉丝,200万人可以碾轧所有票选、网路评分、微博热搜、弹幕好评。”在他看来,目前的toB市场中,大量数据都是可操控、可掌握、可随时调整的。“这些数据交给广告商,企业主半信半疑,但没有别的标准,只能接受这些数据。这也是机顶盒等真实的、实时不可操控的数据永远不会被采纳的原因。”

  那么,这个假数据利益链最终由谁买单?汪海林表示,表面上看是播出平台买单购剧,但平台购剧是靠广告商的钱,广告商的钱实际上来自于企业主,企业主的钱又是来自于他销售的产品,实际上虚假数据的最后买单者就落到消费者头上。

  汪海林分析说,网剧随着收费和点击分账成为主要盈利模式,将逐步具有toC市场的特质,所以网剧今后也可能会像电影一样出现“流量失灵”的情况,因为流量艺人无法在toC市场成功。在电视剧这样的toB市场,“只要目前闭环的购销机制存在,造假将始终与我们同在。”

  汪海林关于流量造假的这番言论也引来大量网友围观。不少网友认为,汪海林分析得很透彻,道出了所谓“顶级流量”的真相:流量明星及其团队骗来骗去,还是有一帮人配合他们骗,因为有共同利益,而企业主和粉丝就成了冤大头了,在一片虚假繁荣中心甘情愿掏钱。

  更有网友指出,流量艺人如今只能活在电视剧里靠刷数据骗人,一旦流量艺人触碰电影这样需要真金白银花钱买票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其水分本质,电影票房由此成为流量艺人的照妖镜。“而最奇怪的是,我们把红不红的标准界定在是否有微博数据、是否有人机场接机。尝到甜头的经纪公司大力发展流量艺人,让他们更有流量,这就是恶性循环。”本报记者 邱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