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末将迎清明祭扫首个高峰日
周末迎清明祭扫首个高峰日
经营性公墓将全部开辟骨灰撒散区,提供生态安葬
本报记者 童曙泉
周末,本市将迎来今年清明祭扫的首个“高峰日”。清明前后本市祭扫人数估计会达到370万人次左右。
今年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工作主题是“节地生态安葬、平安文明祭扫”,今后本市经营性公墓将全部开辟骨灰撒散区,提供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方式。
全市祭扫点增至213处
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昨天举行。清明群众祭扫服务工作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卫东介绍,今年全市祭扫点由去年的184处增至213处,主要是新增了农村的公益性墓地;共安置骨灰82万余份,比去年增加3.7万份。
据预计,全市祭扫人数将会达到370万人次左右。骨灰安置较为集中的八宝山地区达11.4万余份,祭扫点数量较多的昌平区达17.1万余份。因此,八宝山地区祭扫人数将超过35万人次,昌平区祭扫人数将超过80万人次。
今年清明节祭扫服务接待日为3月19日至4月4日共计17天,其中3月26日、27日(双休日)、4月2、3、4日(清明节小长假)是祭扫服务的高峰日。
陈卫东提示市民,为避免拥堵,请尽量错峰祭扫,避开高峰日。如果是在高峰日祭扫,则尽量避免上午。同时,陈卫东希望市民尽量选择鲜花祭扫、集体共祭、网络祭扫等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由于今年降水很少,也请广大市民不烧纸钱、不带火种、不使用冥币纸扎等封建迷信供品。
去年生态安葬占比45.9%
今年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工作主题是“节地生态安葬、平安文明祭扫”。本市一直积极探索骨灰撒海、建设骨灰林等绿色生态殡葬发展新途径。
陈卫东介绍,1994年到2015年,本市共举办339批次骨灰撒海活动,1.37万份骨灰撒入大海。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骨灰撒海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骨灰撒海数量从2009年的307份持续增加,2015年突破了2000份,当年的骨灰撒海比例占年火化量的2.21%。
此外,目前全市共建立5个骨灰林,分别位于朝阳长青园、海淀长安园、丰台思亲园、昌平景仰园、怀柔九公山。按照“以树代墓”的理念,可以结合绿化美化,以树葬方式安葬骨灰。
除了深埋,多年来,各公墓还因地制宜地发展小型节地墓葬和立体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生态安葬率。骨灰堂、骨灰墙(廊)、壁葬、地宫等立体安葬设施,也大大节省了骨灰安葬用地。
统计显示,2015年,全市各大公墓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比率占年安葬量的45.9%。
生态墓地“建墓不见墓”
从2010年开始,本市在太子峪陵园、温泉公墓、福田公墓等地开展景观骨灰撒散试点。骨灰撒散,即用可降解容器安置骨灰,然后深埋地下,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分解、融入土壤之中。既适应了“入土为安”传统殡葬习俗,又实现了骨灰安葬不占用土地,是适合北方的生态安葬方式。
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在试点基础上,今后将在所有经营性公墓建立骨灰撒散区。撒散区的面积要求至少在一亩以上,价格也会更加优惠。
按照规划,本市在“十三五”末要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骨灰撒海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4%以上,骨灰景观撒散数量达到年火化量的2%以上。此外,有墓地的城区都要建设一处绿色生态墓地示范园,使墓园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把公墓变公园。
市民政局《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推广“建造墓位占地面积低于0.5平方米、墓碑高度低于0.5米的小型节地葬(简称双0.5)”。目前公墓标准是占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李红兵表示,提倡公墓建造“双0.5”墓型,不是简单地把墓位占地面积减小、墓碑高度降低,而是按照“景观建园、文化建园、生态建园”和“建墓不见墓”的理念,减小“容积率”,提高绿化水平,增加园林景观。同时,通过小型化、艺术化、精品化,也可以改变传统墓型形成的“排排墓”“椅子墓”等青山白化、土地硬化现象。
目前,遵循“先建公园,后建墓园”的理念,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绿地、生态安葬于一体,为逝者提供植树葬、花丛葬、草坪葬、自然置石葬和立体葬等葬式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型生态示范墓园。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公益性生态示范墓园提供了树葬、花葬、草坪葬和艺术骨灰墙等多种节地生态葬式,都实现了上述目标。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