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偏远山村半数老人守空巢:有的村狗比人多(图)
偏远山村半数老人守“空巢” 有的村狗比人还多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这些老人,很多都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压抑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进奉化、宁海、鄞州、余姚的一些村庄,对那些“空巢村”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通讯员 孙赟 记者 郑振国 朱琳 叶萌茗 吴依滢 实习生 陶倪 摄影记者 高远
聚焦“空巢村”
生活艰辛
年前村里多出百十来号人
年后一桌麻将凑不齐
年轻人逢年过节才回乡
空巢老人日子难捱
邵奶奶独居在鄞州崔坳村屏丰路,走进她家,屋内显得有些杂乱,一个老式的灶台,一把破旧的沙发,上面堆满了衣物,房间里还有几把老式竹椅,坐上去咯吱响。
邵奶奶今年84岁,耳朵几乎全聋了,腿脚不灵便,坐下去都十分费劲。邵奶奶家有两层楼,楼梯上堆满了油、米、洗衣液,还有六七袋卷筒纸等各种生活用品。她说,这些都是子女春节期间给她备的。看得出来,老人家平时极少上楼。
春节期间,儿子、孙子还有三个女儿女婿都回来了,家里异常热闹。子女们给她张罗了好多年货,还给她买了新衣、新裤和新鞋,就连家里平常要用的纸巾、洗发水、油、盐、酱、醋、米等也都给她准备得妥妥当当。
到了午饭时间,记者看到邵奶奶把两碗看起来黑乎乎的菜放在蒸锅里,一碗是鳗鱼鲞,另一碗是腊肉跟其他咸菜混杂一起,都是春节期间的剩菜。邵奶奶说,她已经吃了快半个月,舍不得倒掉,就不断回锅蒸。
这样的场景,在一些偏远的小山村很常见。从奉化城区开上30公里路,就到了大堰镇上。记者从宁波市区过去,经历了曲折的盘山公路。到了镇上,还得走两三公里山路,才是南坑岙村。
南坑岙村村主任蒋庆海说,现在户口还在村里的有105户、307人,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出去打工了,平时有100多个村民住在大堰镇上,剩下的不到70人,都是住在山上的老人。“70岁在这儿算是小后生了,90岁以上的都有4人,只要没啥大事,老人们一般不下山,除非要买些荤菜。”蒋庆海跟记者讲,下山路虽不陡,可对老人来说,两三公里也得走上四五十分钟。
记者去的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八,春节已过,南坑岙村恢复了它惯有的模样。山脚下的村老年活动室内,一桌麻将也凑不齐;活动室外的一块空旷水泥地被用作了停车场,不过就停了两辆车。“这可跟春节那会儿的光景全然不同。”蒋庆海说,逢年过节,这个只能容纳二三十辆的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停得满满当当。
“人最多的是春节和清明,一个是来看看老人的,一个是祭祖的,外头打工的年轻人拖家带口都回来,像春节,一般年三十前回来,有的初一回,住到初四初五。再久也住不牢,年纪轻,嫌山里无聊呢!”
蒋庆海估算,春节村里总会多出100多号人,只要有老人在这头,就算子女到不齐,好歹也会来一两家,过年热闹热闹的。
鄞州崔坳村,独居的84岁邵奶奶在吃过年留下的剩菜。病痛难捱
独居老人生病无人知晓
邻居串门发现后将其送医
生病无人照料
是不少空巢老人心头的痛
16年前,邵奶奶老伴离世,儿子一家常年在外打拼,三个女儿也都出嫁,家里就剩下她一人。这十多年来,虽然老人家也感到孤独,但她似乎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我孙媳妇让我去住些日子,我说不去,我孙子在外面打工,生活很艰苦,还是租房的,我一个老太婆过去,给他们增加负担,太麻烦。”
老人家平时行动不便,基本就窝在家里。天气好时会在家门口晒个太阳,最多也就是到离家七八百米的地方买点菜。这点路,年轻人走走估计两三分钟,可是,邵奶奶能走上半个钟头,买个菜在路上来回要坐到路边石墩上,休息个五六次。
邵奶奶说,有时候三个女儿也会割一些自家地里的菜送过去给她。基本上,老人家四五天才会去一趟菜场,有时买的菜多了扛不回来,村里比她年纪轻的老人就会过来搭把手。
邵奶奶常年忍受精神寂寞的同时,还备受高血压和腰椎病、气管炎的折磨,有时坐下去起身都难,因此,每当生病她都特别想念子女。有一次邵奶奶受寒拉肚子,夜里上卫生间接连两次摔倒,好在家里比较杂乱,直接摔在一些杂物上面,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有3个自然村,刘家村、钱家村和藕池江。其中的刘家村,只剩下3个老人了。住在钱家55号的是97岁高龄的钱大爷和85岁的老伴胡大妈,大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妈则有高血压,二老生活虽能自理,但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这也是整个村的情况。
竹排做的“大门”在山腰中,显得分外应景,推开“大门”,胡大妈正把家里的棉被一床床晒了出来,“春节孩子们盖过的,正好天气不错,晒好我就收起来了。”胡大妈知道,再用到这被子,就是明年春节了。
在记者走访调查过程中,伤痛成了老人最为担心的事情。因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不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大,独居老人的各种病痛也越来越多。一旦得了病,老人的生活无疑会遭受更大的打击。
在余姚市鹿亭乡,记者走访过程中,跟老人聊天时,他们不停地诉说子女不在身边的苦恼和不便。在当地白鹿村,龚大爷就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一天都没人知道,后来还是一位来串门的老人把他送到了乡卫生院。生病期间,他想儿女,却没有回应,感到特别伤心。“一旦生病了,就连饭都做不了了,只好啃冷馒头吃咸菜或者方便面。”龚大爷说完,眼中露出的凄凉和悲伤,让记者不敢直视,生怕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97岁的钱大爷在晒太阳。经济乏力
60多岁还在当塘主
想雇个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不可能
生活艰辛
发展经济只能靠一帮“老骨头”
地的山区村庄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老人经济很困难,生活质量非常差。山区老人由于普遍缺乏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
然而,随着子女的下山,传统意义上的“养儿防老”只剩下春节子女回家时的孝敬。可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受自身素质影响普遍从事收入低,福利低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就业竞争、生活消费、子女教育使得在外子女陷入重重压力,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老人们的生活来源还要靠自己“一把老骨头”,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农活已显得力不从心,收入也越来越少。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靠海,收入要高一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年轻人出村了,就只剩下了老人,有些活根本干不了,收入也就越来越少。在下田村,养殖是主要生计。村里有二十几个人承包了海塘搞养殖,养殖对虾、蛏子、血蛤、青蟹的。这二十几位塘主都已经将近60岁了。
村里的老书记老田自己也有几亩海塘,现在养蛏子。在带记者去看海塘的路上,他遇到了隔壁村的村长杨新保。
杨新保今年46岁,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做养殖。从年前开始,他承包的海塘里的蛏子就可以开始采了。采蛏子得雇人,一个人一天工作7个小时,忙起来的时候工作8个小时,基本上能采70-80斤,工资一天220元。“工人基本上都是60几岁的人,40岁以下的没有。”杨新保说,“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而且年轻人也都去县里打工了,没人了。”
回村的路上,老田跟我说:“儿子到城里去上班也是对的,现在养殖赚不了大钱,而且年轻人喜欢的生活在这里过不上。”老田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养殖对虾需要上心,需要住在海塘边上,养蛏子基本不需要多费心思,一年中蛏子的采收季节就3个月,把苗种下以后,就等着长大然后采摘,一片海塘一年采收一次,收购时不管大小都是统一价格,根本不需要花心思讨价还价。但即便这样,老田说了一句,让记者深思的话语,“可能我一年的收入,儿子在外面几个月就赚回来了。”
在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记者看到,留在村里的老人,大都在80岁以上,70多岁的老人已经算年轻了。而就是这样的年纪,老人们还要拉着黄牛耕地去,就在田地里种些蔬菜。因为,这些都是老人们赖以维系的伙食。
“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这种现象不只我们一个村,大堰别的村都是。”南坑岙村书记王云这样说道。
奉化大堰镇南坑岙村,一位老人扛着锄头回家。大数据扫描
奉化大堰镇有些村子狗比人多
奉化大堰镇最大的村是柏坑村,有1800人,常住人口也就五六百。但40个行政村里,大村一共也不到10个,绝大多数村庄常住的在100人左右。青厂村作为最小的自然村,起初村里还有15户人家,10年前还剩4个人,直到3年前,已经没有人了,村子名存实亡,如今也成了大堰第一个没人的村落。严家田村,村里有10来个人,却有12条看门狗,“狗在不断繁殖,人却越来越少,到现在已经成了‘狗村’。再比如丁家坑村,现在50岁以下的人是一个也没有了。”
宁海县越溪乡下田村,人口800多,但常住人口仅剩200多人。而在余姚鹿亭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在当地乡政府,记者拿到这样一组数据:全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3%,其中空巢老人1877名,占全乡老年人口的50.29%。其中65-69周岁老年人有951人;70—79周岁老年人有937人;80-89周岁老年人有533人;9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45人。空巢老人超过了老人数量的一半。
这种数据着实让人震惊。“空巢老人的情况,在我们这里,确实非常普遍,全乡1.75万人口中,已有8000多名富裕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经商,现在很多山村中,基本上就剩下老人了。”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告诉记者,就连乡政府所在地的上庄村,情况也是如此。
对话村支书
再过20年等老人们离去后
空巢村彻底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当地采访时,上庄村副书记赵国云陪同记者走访多户空巢老人。当采访结束,记者打算离开时,赵国云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过10年,等我老了,也就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女儿都在外面,根本不会再回来了,而自己则出不去,也不愿意出去。”
在这些空巢现象严重的地方,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小孩子越来越少。在余姚鹿亭乡,全乡只剩下了一所9年制的鹿亭乡中心学校。而在1992年,鹿亭乡共有39所小学,3所初中,后来逐渐合并成4所,再合并到现在的鹿亭乡中心学校。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从而导致这个全乡唯一的学校,生源越来越少,从最多的时候1000多学生,到如今只剩下了80多学生。“去年,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全乡适龄上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人数为150人,但其中126人,从出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回到鹿亭生活过。”余姚鹿亭乡林副乡长说,现在学校只有80多个学生,老师有20多名,不管怎么样,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学校就得办下去。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当地老人,还是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无不表示,如果按照这样趋势下去,这些老人村,再过20年,或许就彻底消失了。
■新闻链接
农村留守老人比例逐年增加
几乎所有农村老人从事劳作
我国老龄化难点在农村
2015年6月,由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组公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近四成的农村老人“身边无子女居家养老”,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第7次发布“千村调查”报告。与以往不同,调查认为,尽管受访的八成老人满意现在的生活,但农村留守老人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甚至调查中的空巢家庭超过半数。许多农村老人不是在养老,而是在隔代抚育下一代。与此同时,即便空巢老人留有存款,也不一定可以拥有有尊严、体面的晚年。
另外,千村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中心在农村。农村的空巢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的问题比较严重。在农村老人家庭关系和心理状况方面,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子女外出导致年轻人在老人身边赡养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过半数。
据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调查课题组首席专家张雄介绍,此次农村养老调查历时两个月,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573个县,有效问卷约1.7万份。调查发现四成以上的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较好,超过50%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作,子女资助在影响老人养老快乐指标中占首位,新农保收入、土地收入仍是农村老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的劳作,比如在田里干活或者其他劳作,几乎所有的老人仍然从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劳作,这是中国农村老人的特点。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