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中纪委机关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仅是初步显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治“病树” 拔“烂树” 护“森林”

  把握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治“病树”,拔“烂树”,保护“森林”——这个重要观点,包含着丰富信息,释放了明确信号,大有深意。

  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治病树、拔烂树,保持高压态势,仍是重要任务,力度不能减,节奏不能变。所以,“反腐拐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目前,不敢腐的震慑作用依然强劲,但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也仅仅是初步显现。概言之,反腐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从反腐的策略看,把“病”和“烂”、“治”和“拔” 区别开来,既突出了重点,也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政策。提出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更显示出党的建设的战略性考虑。

  由此观之,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首先,遏制腐败,当下一大任务是继续减少“烂树”的存量。由于多方面复杂原因,这些年来腐败高发、多发超乎想象。就时间而言,有的大案已经隐藏了十多年;就空间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不能寻租的清水衙门;就状态而言,有的腐败分子已经退休多年,有的则是刚刚转任甚至准备提任。虽然“打老虎”、“拍苍蝇”力度空前,但今后一段时间,反腐的复杂、严峻仍不可低估。

  比如,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是,有的人刚刚还在台上义正词严作反腐报告,眨眼间应声落马,情节之离奇,让人目瞪口呆。经验告诉我们,有的人看上去甚是光鲜,但其实根茎早已腐烂;有的甚至恰因为根茎烂掉,更加挖空心思作伪,“染色”、“抛光”、“翻新”,等等。

  究竟有多少“两面人”,究竟有多少是染了色的“烂树”?这只能由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才能给出答案。虽然,烂了根的树迟早要露出真相,但不进行深入细致排查,恐怕还会出现把坏人当人才的笑话。

  其次,遏制腐败,更细致更艰巨的工作是治病。有的人病入膏肓,有的人顽疾难愈,有的人则属于发烧感冒等常见多发病。不论何种状况,都需要给予积极干预。正如我们常说的,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红脸、出汗要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处理要经常使用,这是防病治病的有效办法。

  近期有一批违纪违规的领导干部受到处分,有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的调离重要岗位,有的取消提拔资格,有的则“断崖”降级。

  其实,反腐应该从始至终都体现着政策和策略。对领导干部来说,无论是善意提醒甚至猛击一掌,都着眼于治疗、挽救。治病的过程当然是痛苦的,有时还意味着政治生命的重大挫折;但是对有的领导干部来说,再不及时下猛药治疗,必然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再就是,病树、烂树,对干部队伍这个“森林”负面影响极大。贪腐不是孤立现象,其影响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一个“一霸手”常常带坏一个班子,一个案子往往牵出一窝坏人。有的地方和部门,不仅坏人成群结伙,还前腐后继,说明“病”和“烂”有高度的传染性、效仿性、胁迫性。只有大幅减少病树,坚决清除烂树,才能使政治生态变得干净一些,使从政文化更文明一些,使干部队伍更纯洁一些。

  事业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干部要一茬接着一茬提。所以,对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品德状况,应该有个起码的底数。比如,对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干部廉政情况应有具体分析:是大面积毁灭性溃烂,还是个人或局部性问题;哪些溃烂得一塌糊涂必须马上根除,哪些还有治疗的时机和价值,等等,这些都不可笼而统之。该拔的烂树坚决拔,该治的病树及时治,只有这样才能防治病害,保护森林,把腐败分子“择出来、踢出去”,把真正的好干部提起来、用起来、立起来,在干部问题上取信于民。(米博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