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生活  社会

90后男孩坐遍公交重识北京 通过站名挖掘历史文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90后”大男孩胡继禹坐遍公交重识北京

  用双脚为北京旅游“写”攻略

  胡继禹的包里总是有两样东西:一部相机,一个印有“胡游京城”字样的小纸牌。这样的行头,颇像一个背包客。其实,胡继禹是一个地道的北京小伙,但他比外地游客还“游客”。几年来,他坐遍了“7字头”以下的591条公交线路,还转遍了线路周边的数百个不知名景点。“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真的就了解北京吗?”胡继禹说,他做的事情,是重识北京。

  为外地游客义务导游

  在微博上,胡继禹留下的认证信息是“导游”。其实,胡继禹做的主要是海外游学项目,“胡游京城”并不是他的工作内容。

  “做这些事是为了能方便大家来北京旅游,别走冤枉路,认识一个真正的北京。”胡继禹说,他的初衷就是把北京好的旅游形象展示给大家。他希望来到北京的外地游客尽快消除陌生感,和北京这座城市融和到一起。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一到节假日,他就在微博上“寻人”,寻找外地游客并为他们做义务导游。胡继禹带游客去的都是不太知名,但却是能真正有京味儿的地方。“我想让他们知道,除了故宫、长城、南锣鼓巷,北京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如同去上海一定要去南京路,去成都就一定要去宽窄巷子,来北京的游客也爱去什刹海、南锣鼓巷。胡继禹却希望游客们能够在逛完商业街之后能到胡同里感受一下。“南锣鼓巷两旁的十八条胡同更值得去看一看,六种四合院门、各种名人故居都在那里,一个院子就是一个故事。”

  胡继禹不喜欢给游客介绍“热闹”的景点,在他经常推荐的景点里面,最知名的要数白塔寺了。他的推荐理由也很独特:白塔寺有一对元代石狮,周边的胡同也非常值得一游。几年来,胡继禹积攒了大量的“非著名景点”,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个北京免费小众景点的旅游攻略。

  坐公交探访城市文脉

  胡继禹的旅游攻略有个特点,是他靠双脚走出来的。上大学时,他在人人网的个人主页上发布了一篇“北京公交之最”的文章,浏览量达一万多次。他花了五年多时间,坐遍了北京公交“7字头”以下所有线路,算上撤销及新开的共计591条,总里程11094公里。

  坐公交坐到这个份儿上,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胡继禹说,这五年里,他一周平均四五天都在公交车上。“早上六点出门,天黑了回来。”即便这样,胡继禹一天最多只能坐三四条线路,有时候坐比较长的线路,一天只能坐一两条。

  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坐公交呢?胡继禹说,是站牌上的各种站名吸引了他。“比如2路车的终点海户屯,是什么意思呢?14路的终点角门南站,到底有没有门呢?”说到底,吸引他的还是文化。

  心里头有了文化这个根,坐公交这件事也就有章法了。胡继禹坐公交,连同线路上的景点也“一网打尽”。到去年3月23日坐完最后一条公交线路时,他已经去了几百个景点,拍了三四万张照片。

  走进课堂给“00后”讲北京

  从去年开始,胡继禹走进学校,为中小学生上选修课。讲课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北京的传统文化。

  胡继禹说,小学生对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文化了解得太多了,对北京的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有一回,他带一群小学生来到前门大街,让他们找出街上的“老字号”。结果小学生们找的是星巴克、肯德基。他一脸无奈:这些的确也是“老字号”,不过都是国外的。

  这些“00后”不仅对北京的本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对北京的一些地名也很陌生。所以,每回讲课,胡继禹总要先说几个地名。“比如羊肉、下岗、头发,这些都是胡同名儿。”有时候,他会根据学校所在的位置,问学生相应的问题。

  有一回,胡继禹在育英中学给初一的学生上课,和学生们讲起了公主坟的历史。“公主坟现在还有没有遗址呢?”有的学生说,没有了,修地铁时迁走了,还有的说修立交桥给拆了。其实,公主坟的门殿还在,就在公主坟地铁站D口外面。胡继禹这么一说,还真有学生专门跑过去看了。得到学生从现场反馈来的信息,他感到很欣慰。

  在广渠门中学讲课时,他把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人张忠强也请了过去。那堂课上,张忠强带来了一把戒尺。“都知道戒尺是打人的,其实上面还有字,写的是《弟子规》。其实戒尺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为了打人。”胡继禹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讲文化,“00后”们非常感兴趣。

  “00后”虽然对传统文化了解得不多,但是思维活跃。讲四合院,学生们就会问到老舍,问到鲁迅,有时问的问题他也回答不上来。这样一来,备课的工作量就大大增加了。胡继禹常常备课到凌晨2点多,但他并不觉得麻烦,“我把他们当成小时候的我了。”

  “90后”肩上的文化责任

  其实,胡继禹也很年轻。1990年出生的他和大多数“90后”一样,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很少。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他学了7年英语,跟传统文化也不沾边。他的执着源自心底对北京的热爱。

  毕业后,胡继禹来到一家旅行社,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国。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时常会引起胡继禹的思考。在德国,他觉得那里的男女老少都像历史学家。“天鹅堡是哪位国王住过的,大家都能说得出来。”全世界闻名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其产地其实是奥地利一个小镇。“为什么人家一个小镇就这么有名?”胡继禹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胡继禹有了自己的答案。“过去中国闭关锁国,但是西方各国之间很早就开始进行交流了。”他认为,通过文化的交流,北京的“八大祥”也能终有一日被外国人认可。

  于是,从两年前,他背上相机,带上一个“胡游京城”的小纸牌,开始了自己的重识北京之旅。他的足迹,不但遍及景点、不知名的古迹、还有北京特色的小饭馆,他还把重识北京的过程发到网上,写成了攻略。“我不光是写给外地人看,也是给北京人看的。”

  他说,网上关于北京的旅游攻略版本其实不到20种,“绝大多数是复制粘贴,而且还有很多错误。”于是,胡继禹开始坚持不懈地为网上的旅游攻略“纠错”,用双脚走出来的攻略为老北京正名。他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本期策划刘琳

  本报记者 王琪鹏 文并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