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儿女返程工作 警惕老年人“分离综合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离开了守望自己的父母,虽然多少有点不舍,但是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年其实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习俗和符号而已。但在老人们眼里的“年”却又是另一种滋味,“年”来了,意味着孩子们要回来了;“年”走了,意味着孩子们也要走了。春节假期结束,经过与儿女短暂的相聚和分离,有些老人难以承受心理的落差,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委此前调查的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7成。专家提醒,春节过后,应加强心理调节,警惕“分离综合症”。
春节过后,安徽马鞍山鹊桥小区罗老伯的一对儿女,都返回了上海工作。虽然失落,但老两口恢复了往常晨练的习惯。罗老伯说,儿女不在身边,他们一方身体出了问题,可就麻烦了。老太婆前一阵子肩膀,胳膊疼,肯定要多花点时间照顾她。我们这些空巢的老人,身体好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好,第二个是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把他们的小家庭搞好,工作搞好。
全国老龄委统计,目前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半数,大中城市达到了7成。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儿女陆续离家,不少老人出现了“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症”。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学义介绍,焦虑、恐惧、担心,或者情绪低落、不开心,不高兴。另外一方面,原有的躯体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可能会恶化。因为这种心理因素会驱使身体疾病恶化,这种躯体疾病又会反过来又增加心理的压力。
王学义表示,春节过后,老人出现心理波动是正常现象。子女离家前,应尽量安排好老人生活;另外,老人们也需调整生活习惯,尽量多拓展娱乐、社交活动,多和老朋友走动。
在老人们眼里,“年”来了,意味着孩子们要回来了;“年”走了,意味着孩子们也要走了。除了短暂相距又分离带给老人的心理落差,常年伴随空巢老人的有精神空虚、更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不便。广西南宁的陈阿姨,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可以回家。陈阿姨说,上了年纪孩子不在身边,电脑坏了也没有人帮。大事也不是大事,可换个灯泡都要自己爬,总有不方便的地方。
而对于年过七旬、在马鞍山独自居住的老人李大爷来说,面临的困难可不止换个灯泡这么简单。因为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常年身体不太好的李大爷,冬天想去泡个热水澡,无奈小区门口的浴室却不让他进。
李大爷的尴尬,几乎是独居高龄老人共同烦恼。多数公共浴室对于单独来洗浴的老人都不愿意接受。一些浴室的顾客须知上写着“老弱病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一律需要家人陪同就浴”。对于老人们的需求,很多浴室经营者表示理解,可是因为害怕老人洗澡时发生安全意外,都不敢对他们敞开大门。
从2015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提升到29%。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表示,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应对老龄化和空巢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30.3张,比2010年增长了70%。今后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一体化将是必然趋势,为空巢老人提供“伸手够得着”的服务。从老年需求看,更注重就近、便捷。较于集中居住的养老服务机构,更符合老年人心理和服务需求特点的是在熟悉的社区中获得持续、综合的服务。
目前,北京部分社区为老人提供上门理发、剪指甲、提供三餐等服务;海淀区部分签约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终端。老人出现健康问题,可直接按家庭医生或急救键,接受健康咨询、预约挂号等服务。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看来,应对空巢化,社区养老服务还需更好的“落地”,使老年人的需求进一步的分类细化。在基层构建基础的老年人信息库,哪些老人是单独生活,哪些是老两口生活,特别是老两口中有一个人失能的情况下,都是高风险家庭。另外,可以让志愿者按时敲老人的门,看他是不是在里面安全的生活。(记者何源)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