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这一场“迁徙”是城的寂寞与家的诱惑
中新网杭州2月12日电(记者 王逸飞)春节假期里,一组网友晒出的“春节回家过年前后变化”组图在网络走红,“城里是白领,回家变村姑”的调侃声中,也出现了不少暖心之语。“都穿着妈妈或者奶奶做的新棉袄”,“还是回家好,处处朴实”,“希望不仅仅是逢年过节,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一份至诚天真”……
这一周,无数城中“候鸟”离开城市,留下了空城寂寞;这一周,无数漂泊之心寻到慰藉,只因为“家”的诱惑。这一周,从身边种种,到耳边听闻,不论城中人还是路上客,都在倾情演绎着同一句话:家,才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内心最深处的根。
如果将视线转向中国东部的许多一二线城市,不难发现春节的给人的“冷热交加”感正日趋强烈。“冷”,在于城市空间的冷清,“热”则凸显于阖家欢乐的喜气祥和。
老杨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对于多少人心心念念的春节,他说:“城市越来越大,到了过年却越来越空,除了在家里去哪里都不习惯。”如其所说,没有喧嚣叫卖的闹市,难寻拥挤嘈杂的人群……春运这场人口“迁徙”,改变着几乎所有有关城市的正常记忆,也让“空城”成为了年复一年却又越来越被注意的话题。从最初的“北上广深”,到如今蔓延至杭州、南京等诸多二线城市,城市的“寂寞”,让人感觉早有准备,完全适应却又不那么容易。
“原本被停满的马路变空旷了,拥挤的地铁站也可以跳广场舞了。看着杭州渐渐地安静了,好像才觉得过年了”。杭州市民李佳佳的感慨,写实却又有些唏嘘。
好在,节日下的城,虽冷虽静,但“家”的存在仍能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如春。
除夕夜,家中围一桌年夜饭,出门敬一支祈福香,在笑语欢歌里用最杭州的方式,向家人诉说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幸福,也不过是这样。
大年初一的断桥,伴着和煦阳光,举家踏足新年的第一眼西湖是不少杭州人的普遍选择。没有了“只见人头不见桥头”,一家人拍拍照、散散步,听大伯唱几嗓子京戏,好不惬意。
这一周,“城外”的人们看到了“寂寞”的城市,“城里”的人则感受着刻满回忆的每一寸土地。于别人这里是梦想,于他们这里是“家”。晚冬的静默中,城市依稀回到了往昔模样,城中人儿也在悠然间捧起了平日忽略的情。在这里,“家”的温馨,似好久不见,却又一直藏在身畔。
说起对“家”的久违,那些年关时节在经纬中跨越公里的游子,似乎有着更为强烈的执念。
山东潍坊人高立华,除夕前一天带着老婆孩子在杭州坐上了回家的高铁。因为票不好买,他给妻儿寻到一个空座位后,自己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站到了车厢过道处,这一站就得六个多小时。老高说,一家人今年就回去这一次,老父亲老母亲想孙子想的不行。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消息,春运节前15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11270万人,同比增加1077万人。数字背后,是“家”和“归属感”的纽带,维系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
在火车站,再多再重的行李年货,似都有使不完的力气扛着;每一次向进站口的张望,眼神中都洒露着归家的期盼;在列车上,每过一站都有打个电话告诉亲人自己离家更近的冲动;遇上饭点简单的一桶泡面,此时便也胜过他乡的一桌珍馐……
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是离别后团圆的一个个家庭;是高立华们的一次短暂回家,让无数年迈父母了却了一年的牵挂。
这一周,有人离家很远,千里万里也要看到自己的挂念。有人离家很近,却因为要让别人更好的回家,舍弃最让人期盼的团圆。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游子。
G282次列车上,一位乘务员聊起过年回家的话题,说他已经习惯了在车厢里过年。“上两天休一天,轮的上(年三十休息)最好,轮不上也没办法”。如果说回家是真情的坚持,那无数仍然坚守在岗位的离家者们,更理应收下来自社会的一份敬意,一份对“信仰”守护者的敬意。
这一周,提起“家”时,人们恐怕也忘不了淄博火车站的那组镜头:10日,四年没有回家的山东人张金丽,在返回北京工作前在火车站向着年迈父母长跪不起,自觉未尽孝道愧对父母。这一刻,每个人心中必有五味杂陈,每个人却又说不出对错。
有人说,小时候的年味是一桌热腾腾的饭菜,长辈在厨房,小辈在桌旁。长大后年味是一场昼夜的旅行,生活在这头,家乡在那头。张金丽的一跪,不论换来的是父母泪目,还是他人苛责,于他和成千上万与他相似的人而言,都是生活必将承受之重。而更重要的,这一跪让“家”重几何明了于人心,也足够震撼。
有这样一段文字:“生活真是有趣,它把欲望和向往都给了都市,也把安逸和传统留在了家乡。虽然这几年大家都说过年没意思,可家乡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还是那么地有意义,它是成长的回忆也好,是父母的牵挂也罢,总之,它依旧高傲地保持着自己的仪式感……过年的情形好像年年都是一个样子。但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我们,还是会真心觉得‘回家真好’”。
如“候鸟”们所说,回家真好,盼了许久,却怎都爱不够……
一周很短,伴随着返程日期的临近,“城”与“家”或将很快回归此前常态。一个时代也很快,当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根扎在城市,当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区域统筹更加平衡与成熟,若干年后不知是否还会有千里迢迢的返乡大潮。但起码身处这个时代,不论“空城”还是“候鸟”,不论南方还是北国,人们在发展洪流中仍旧努力守护着“家”的情感原点,本身就是永不过时的温暖,也是推动社会砥砺前行的核心力量。(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