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除夕日 丹东国门铁道卫士巡检忙
中新网丹东2月7日电 (沈殿成 李季春)2月7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国传统的“除夕”。
地处中朝边境的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公园门前,几个红彤彤的大红灯笼映衬着年的气息。
10时,丹东工务段丹东桥隧工区刘凤权身穿厚厚的羽绒服,头戴棉帽子,身披黄马甲,一只手拿着卷起的一红一绿两面信号旗,另一只手拿着对讲机和JPS定位手机,从工区出发,开始了他当日的第二次鸭绿江大桥巡检。
10时05分,当巡检到鸭绿江大桥中国侧时,丹东开往平壤的95次国际联运列车驶离丹东站,刘凤权笔直地站在大桥头,目送列车安全驶出国门。
10时09分,尽管对桥上的温度差异记者心里早有准备,但越过“中朝友谊桥”几个大字正式踏上鸭绿江大桥时,桥上迎风吹来的寒风还是禁不住打了个几个冷战。凛冽的北风打到脸上像刀割的一样,身上厚厚的羽绒服也瞬间被寒风吹透。
刘凤权说,今天上桥还不算冷。前几天的寒潮天,虽然头上和身上捂得严严实实的,但一个往返巡检下来,眉毛上还是结了霜花,工友们都笑他是‘白眉大侠’。”
鸭绿江大桥是连接中国辽宁丹东市和朝鲜新义州的陆路口岸唯一通道。刘凤权是中国仅有的3名鸭绿江大桥线路巡守员之一。
“鸭绿江大桥是国门,作为他的‘把关人’,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刘凤权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始建于1937年的鸭绿江大桥是中朝两国共管桥,于1947年交付使用。该桥全长946米,中方负责养护维修569米。1954年4月,中朝联运业务正式开通,目前每周有4对中朝国际联运列车通过鸭绿江大桥,往返于北京-丹东-平壤。另外,中国商品出口至朝鲜的货运也通过鸭绿江大桥的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
刘凤权走在大桥一侧的公路上,认真巡检着每一根钢轨、每一个螺栓,不时停下来仔细观察。为了准确判断线路情况,他经常俯身检查铁路线,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继续往前走。刘凤权告诉记者,由于不能在铁道枕木上单独作业,一旦发现轨道存在隐患,他就要及时向工区汇报,由工区组织工友及时整治隐患。
在他巡视期间,通过了一列从朝鲜新义州开往丹东的国际联运货车和一辆从丹东开往朝鲜的机车单机。刘凤权用标准的站姿和旗语向开行列车发出了正常开行的信号。
刘凤权介绍说,红旗是发现问题时看到火车开来拦停火车用的,绿旗是指示列车可以开行的信号。记者观察到,桥头处一块警示牌用中朝双语标注。“桥面通道限速15公里,违者重罚!”刘凤权说,严格观察、限制来往车辆的车速也是自己的职责之一。
当走到一处钢轨接头时,刘凤权的目光聚集到钢轨底部。记者正奇怪。刘凤权说,你看,这根护轨的道钉有点浮起了,我得记下来,回头让工区组织人员及时把浮起道钉钉到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借着阳光的照射,记者才看到一根道钉与钢轨底部的细微缝隙,心中不禁感叹,外表粗悍的刘凤权工作起来却这样心细如丝。
列车开过后,刘凤权继续巡线。走到大桥569米处,清晰看到桥梁上方醒目的国徽和用铜字制作的中朝两国文字“中国丹东”。
走进桥梁中部的简易巡守房内,刘凤权放下信号旗、对讲机和JPS定位手机,摘下棉帽和手套,用嘴哈的热气暖了暖冻僵的双手。
“我们每个班次从早上8点开始,到20点40分,需要徒步巡检鸭绿江大桥5个来回,细细一算,每天需要徒步巡检8公里多。”
冬日的鸭绿江畔寒风瑟瑟,尽管刘凤权身穿厚厚的羽绒服,头戴着棉帽子,但巡检结束回到工区时,脸颊和耳朵依然冻得通红。
借着刘凤权认真填写巡检记录的空挡,记者仔细观察了国门巡守员的工作职场。只见干净整洁的巡守房内,一张办公桌、一张休息床、3个衣柜,各种物品摆放井井有条。巡守安全组织措施、桥隧巡守工作标准、沈丹线鸭绿江大桥巡回图、丹东至新义州列车时刻表等规章制度挂在墙壁醒目位置,时时刻刻提示巡守人员按章作业。
“国门无小事。自打鸭绿江大桥设立巡守岗位以来,历任巡守员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50多年来鸭绿江大桥设备安全上没有出现任何闪失……”
刘凤权早上7点上岗,要坚守到次日7时才算完成自己的一班岗。接下来的两天,还有2年就要退休的吕盛福和坚守巡守岗位9年多的夏军还将继续坚守在岗位上确保鸭绿江大桥安全。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旅游热、边贸热的逐渐升温,鸭绿江大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然成为了中国东北部中朝贸易的“桥头堡”。尤其是春运期间,朝鲜方面边贸数量剧增,确保鸭绿江大桥线路设备安全畅通对中朝边贸往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国门的安全畅通,刘凤权和工友们一直在努力。
“呜呜呜……”一列国际联运货物列车从丹东站始发,缓缓驶过鸭绿江大桥。(完)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