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征服”在即 仍有人“不知所措”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苑苏文)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如今,在对抗这种曾被称为“超级癌症”的病毒方面,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全球艾滋病新发感染数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则表示到2030年就要终结艾滋病的流行。然而,有专家却指出,尽管艾滋病毒越来越“可控”,仍有不少医护人员谈“艾”色变。
从严防死守到习以为常
最初发现艾滋病患者时,面对这种并不熟悉的致命病毒,医护人员执行了最严密的防护流程。1989年,解放军第302医院收治了首例本土感染患者,据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回忆,当时把病人放在一个单独的小房子里,负责诊疗的医护人员防护服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小房子也被设置了两道门,进入时,先要把前一道门关上,才能打开另外一道门。而为艾滋病感染者输液时,医护人员更是戴三层手套。
随着对艾滋病愈发了解,医护人员的手套逐渐减少至一层,也脱下了笨重的防护服,变成了只穿着普通的一道隔离衣。如今,姜天俊对艾滋病早已“脱敏”,他与艾滋病打了20多年交道,即使不小心与这个小病毒“亲密接触”,他也能够熟练地化解危机。
据他回忆,他曾多次与艾滋病病毒有过亲密接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发生在一次病毒研究实验中。实验中,他在试管中取用了艾滋病人的血液进行研究,而在实验结束冲洗试管时,进入试管中的自来水带着稀释的病毒被反弹到了他的眼睛里。“那也是很危险的一种情况。”至今想起,他仍然心有余悸。不过在那之后,他立刻服用的阻断药物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最终成功度过危机。
姜天俊介绍,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性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或其他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最好在几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预防性药物是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复合药片。如果暴露程度强,还可以再选择一种联合用药。这些药物可以在当地疾控中心或传染病专科医院购买。
“不知所措”的医护人员
实际上,不少医护人员在工作、研究中也时常会遭遇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应急机制,医护人员会向传染病专科医生求助,甚至需要自费购买阻断药物。
姜天俊介绍,找他求助的医护人员大多来自综合医院的骨科、普外科、口腔科和急诊急救中心等。
2008年底,一名急救人员找到姜天俊寻求帮助。这位急救人员在抢救病人过程中,被病人的血液污染了手和脸,而随后经过医院化验,他抢救的病人血液内艾滋病毒抗体为阳性。“他当时十分不知所措,还告诉我,知道病人HIV阳性的消息后,他连续三天彻夜失眠。”姜天俊说。经过详细询问,他发现,这名急救人员的手和脸虽然被血液污染,但皮肤并没有破损。“我告诉他风险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他的心情就稳定了”。28天的阻断药物吃完后,通过再次检测,这名急救人员幸运地没有被感染。“我把结果告诉他的时候,感觉电话另一头一片欢呼声。”姜天俊说,对方几乎是哽咽着和他完成了通话。
然而,并不是所有医护人员都幸运地躲过了感染。“即使在美国,每年也有十几例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医护人员。”姜天俊说。
姜天俊指出,对于艾滋病职业暴露,很多非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没有操作性强的处置流程和方法。“我去过很多国内基层医院去讲课,顺便问了医院情况,很多医务人员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职业暴露,他们甚至不知道有艾滋病毒阻断药物。”
“恐惧是因为缺乏了解”
然而,对艾滋病“妖魔化”的认知是深层次的原因。
姜天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诊一些病人时,如果诊断书上不写“艾滋病”,而是写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将不会获得歧视,“有的医生甚至不会把他们的情况和艾滋病联系起来”。
姜天俊曾在艾滋病阳性率达到3.8%的一些非洲国家执行任务,当地手术条件简陋,职业暴露难免,但因为带有预防用药,整整几个月时间,中国医疗团队几乎无人感染。
“害怕是因为不了解,这就像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他指出,在如今发达的医疗条件面前,预防艾滋病已经可以和一般慢性病无异。据介绍,艾滋病感染者通过系统的治疗,已经能极大程度地消除传染性,获得“功能性痊愈”,甚至获得与常人相同的寿命。
姜天俊提起一名今年74岁的患者,其感染艾滋病毒已有20多年,但通过持续的积极治疗,现在病情依旧稳定,免疫细胞也恢复正常。“就一天吃三片药嘛,别的正常老人高血压冠心病也要吃药。现在这个老人四处游历拍照,还出了自己的摄影集。”
他透露,在302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50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中,功能性治愈率达到了90%以上。
科研人员也持续取得新的突破,据了解,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带领课题组,运用间充质干细胞等方法治疗难治性艾滋病患者,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已经让两名情况危急的艾滋病患者稳定了下来。”姜天俊说。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