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门诊输液引争议 是积极纠偏还是"一刀切"?
■背景事件
最近,江苏省卫计委下发通知,要求从2016年7月1日起,江苏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也就是说,患者输液只能去急诊或住院。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41个,二级医疗机构332个,一级医疗机构653个。按估算,除去儿童医院,最终不能门诊输液的医院将达到460个左右。此举被视为对抗生素的又一次重拳出击,然而也引发众多争议。抗生素滥用势头确实需要遏制,但大医院门诊禁止输液是否因噎废食?
◆正方 禁门诊输液是积极纠偏
抗生素滥用近些年一直被诟病,据统计显示,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138克,几乎是世界人均年用量的10倍以上,由此引发了细菌耐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有专家为此呼吁,抗生素滥用得不到控制,很快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而“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在很多医生眼里,输液相当于一场小手术,静脉输液也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按给药途径统计,静脉注射给药占57.8%,比2013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不过,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输液用的“消炎药”好得快,不论大病小病,都会主动要求输液治疗。对此,有观点认为,江苏省卫计委此举是种“积极的纠偏”,从遏制抗生素滥用的角度看,不失为一种在困局下的有益尝试。
◆反方 “一刀切”会否增加患者费用
事实上,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抗生素的监管都越来越严格。去年安徽省就发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要求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不能使用抗生素输液,引发热议。当时有观点认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会导致部分病人无药可用,甚至延误病情。
而江苏省此次出台措施,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明年底开始全面禁止门诊输液,也让人担心,会否无形中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以后因病情需要输液治疗,只能去急诊或住院才行,相关费用难免增加。而抗生素到底能不能用,最终是医院和医生说了算,如果在利益驱动下,输液或抗生素之风刹不住,也是让老百姓“白挨一刀”。
还有观点认为,目前在抗生素的临床使用上,大的公立医院管理相对规范,滥用现象减少,反倒是一些乡镇基层医院或私人小诊所,滥用抗生素和输液的现象比较严重。江苏省此次出台的措施,针对大医院门诊输液“开刀”,会否导致一些患者为图方便转而去小诊所输液。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滥用抗生素和输液如何监管应该更成问题。
◆记者点评 当心“抗生素恐惧症”
“后抗生素时代”,少用或尽量不用抗生素已成基本共识。“超级细菌”越来越多是抗生素滥用的一大明证。某大医院感染科主任曾说过,20年前“8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现在要1000万单位青霉素才行”,不少新的抗菌特效药使用不到2年就失去特效,而研制新的抗生素大约要10年,新药研发速度明显跟不上细菌耐药性的进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抗生素“下刀”狠一点,管制严一点,无可厚非。只是希望,这个偏差值不要太大才好,以免产生“抗生素恐惧症”。民众对于抗生素若从趋之若鹜变为避之唯恐不及,也不是什么幸事。现实中遇到不少这样的个案,但凡医生开了抗生素,就被视为乱开药,但凡从医院拿回来的药里有抗生素,就不敢吃或者不敢足量吃三天,唯恐吃了就此耐药,今后就无药可治。殊不知这样反而延误病情。其实,大众对于抗生素的认知,需要更加全面科学。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