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为啥少不了饺子 餐桌上的菜品有啥讲究
年的味道一天一天渐近,你知道从小年开始,在旧日礼俗里每一天都应该做些什么来为过大年做准备吗?年夜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年夜饭上又为什么少不了饺子呢?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过年就拉开序幕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俗中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过后,过春节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也就拉开了大幕。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国新闻网的采访时表示,过小年实际也是除夕过年活动的预演,“大人孩子还会吃糖瓜,表示对新年即将到来的期盼”。
所谓祭灶,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根据民俗,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晚上,灶王爷要去天宫向玉帝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言行得失。从老百姓的角度讲,当然希望灶王爷多说好事,少说坏话,于是有了“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即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
根据高巍介绍,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过小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北方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选择腊月二十四这天。此外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高巍还称:“民间流传着一首过年谣,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从小年过后,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准备过年,此后的每一天要做什么都有了讲究。”
年夜饭起源于啥时候?为什么要吃年夜饭
忙忙碌碌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准备到除夕,除夕这天晚上的这顿饭就被叫做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我国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这顿饭意味着告别旧岁迎来新岁。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而《台州日报》报道,“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写的《风土记》:除夕夜,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年夜饭为啥少不了饺子餐桌上的菜品有啥讲究
在北方过春节,有一道主食是一定少不了的,那便是饺子。“饺子大约在明代已经成为辞旧迎新、祈求吉祥的年节佳肴。不过,早在5世纪饺子就是北方汉族人民的普通食品,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状与现代无异。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与饺子实际为同一物。”
在我国民俗中,过年时的饺子,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而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年糕则因为谐音为“年高”,寓意新年生活、事业步步登高而广受欢迎,同样必不可少的还有象征家庭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汤圆。
除了必吃的饺子、年糕以外,餐桌上的其他食物其实也不简单,每道菜都有个“好寓意”。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就曾举例说:“比如热菜一定要有鱼,而且端上来必须是一条完整的鱼,鱼也不能全部吃完,代表年年有余;冷盘要有红萝卜和柑橘,代表红火和吉利。”除此之外,炒青菜代表“亲亲热热”、豆芽菜因形状如同如意而代表“吉祥如意”、虾因谐音代表“笑口常开”、全鸡全鸭代表“十全十美、大吉大利”等等。
年夜饭当之无愧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桌盛宴,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也寄托在人们的情感中:它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们找回童年记忆的时光机,是花甲老人看到子女儿孙承欢膝下的放大镜,更是初出茅庐奋斗于社会的年轻人们远征星辰大海时内心的坐标系。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