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忙着承诺“每家都有签约医生”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卫计委:到2020年每个家庭要拥有一名签约医生
当下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到大医院看个病,即使是小病也得花上半天时间,要看复杂一点的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如果实现了每个家庭都有签约医生,小病或者慢性无须刻意费劲去医院,打个电话自有医生登门治疗,如此,病患者集中到医院治疗可以进行分散,将有力的缓解医院看病难。 在笔者看来,先别忙着为“每家都有签约医生”做年限的承诺。 市民签约家庭医生其实在国内部分城市早已试点,但因为监督和激励机制没到位,被服务者不知医生是谁,而服务者也少有入门。在香港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家庭医生的身影。可是能够享受家庭医生服务的多是生活在豪门名宅里的人们,他们动则说“有事请跟我的律师说”、“这是我的私人医生”。如果真的有一天,咱老百姓也有了这种“私人”医生,感觉当然会不一样。那么问题就来了,价格如何呢?毕竟签约医生服务的是普通百姓,这就要考虑价格因素,应该倾向于公益,个人医保不足部分应该由政府资金承担。 还有一个,目前国内集中的医患纠纷问题还是在于抢救不及时,患者质疑医生水平等方面。也就意味着,遇有突发疾病时,签约医生是否因为设备缺乏和技术水平问题,害怕承担责任而推责,不敢对签约家庭患者进行及时“望、闻、问、切”。 签约家庭医生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形式,在普通百姓眼中因为前几年医改不理想而造成“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阴影仍在,很容易对签约医生的技术水平和道德问题产生怀疑,毕竟服务社区的医生不能是什么病都能看,什么病都不专业。假如家庭医生的水平与医院差距太大的话,就会影响了市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市场经济行为下的家庭签约医生,签约服务费用虽然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但价格不能过高、服务质量必须跟上,关键问题是要完善好监督和激励机制,收费要体现出签约医生上门的次数越多、服务质量越好、成绩(患者病情控制率)越大,报酬就相应增多,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医生上门的积极性。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卫计委一家努力就能实现,还需各级政府、医院、民众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能盲目为了实现感观的成绩而最终将签约医生这项新型医疗服务举措落实在一纸合约上,便民利民的服务内涵却打了水漂。链接:签约医生,有“约”就要有“束”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签约医生,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千赞万赞都不为过。但为了防止“煮熟的鸭子飞了”或者“上桌的鸭子不熟”,我宁愿狠心当一回“恶人”,在此乱发两句呛调。
事实上,我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歪嘴和尚念歪了好经”的问题时有发生,签约医生一事并不天然免疫。譬如,《意见》中提到,“探索提供有偿签约形式,费用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这就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尽管官方并没有说必须有偿签约,也没说主要靠居民自费,但某些执行者总是喜欢把“可以”偷换成“必须”,再千方百计地榨取民脂民膏。
拿幼儿接种疫苗来说,目前我国有两种疫苗,一种免费,一种收费,选择权本来在于家长。但由于防疫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家长们很容易被医生牵着鼻子走。几年前,我就亲眼见过一名医生对拒绝收费疫苗的家长百般恐吓。照她那意思,家长放弃收费疫苗就像是放弃了孩子的生命一般。最后,该家长无奈之下,乖乖地掏腰包买了个心宽。签约医生会不会步此后尘,我真儿真儿地捏了一把汗。
除了“歪嘴和尚”,还要防“撞钟的和尚”。随着签约医生制度的推行,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势必激增。除了在医院坐诊、接诊、查病房等常规工作之外,还要接受签约居民卫生咨询,定期整理健康档案,如此复杂的工作,会不会让某些签约医生日渐疲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是我只管撞,响不响是钟的事,与我无关。倘真如此,签约医生制度就了摆设,或者称之为形式主义。
当然,即便有可能被两个“和尚”暗中破坏,签约医生制度还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我看来,卫计部门至少应该给签约医生配备3个“贴身护卫”,也就是常谈常新的——制度防范、监督管理和惩戒处罚。也只有在推行之初就加上“防腐剂”、筑牢“防火墙”,才能确保此政策原汁原味、有滋有味,才能为百姓增寿,而不是给群众添堵。一言蔽之,签约医生,有“约”就要有“束”。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