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签约医生”的难点在哪?
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签约医生来自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建立在全科医生基础上的签约医生,侧重于对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初期诊疗效,而专科医生则侧重于各种具体疾病的专业治疗。事实上,把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更多地放在居民的健康管理上,着眼预防、小病早治,更有利于国民的整体健康。
签约医生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无须置疑。但是,签约医生服务模式的构建,却并非朝夕之功。其实,签约医生服务提出已经多年,在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也予以了明确。4年过去了,签约医生服务还只是停留在局部的试点。
事实上,签约医生真正的困局,还是选择上存在难题。
首先,全科医生能不能成为医生的选择?在国外,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收入相当,但在国内,全科医生收入则相对低许多,此外,全科医生评职称难、从业机构医疗收入低,而作为签约医生,工作量又相对要大。正因如此,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全国才10万余名。按一些地方试点一个签约医生服务2000人的标准计算,在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将超过百万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缺口。因此,要想每个家庭都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就必须提高人们的从业积极性。
其次,签约医生能不能成为居民的选择?国民树立健康管理的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必然要求签约医生通过服务水平来取信于民。目前试点的签约医生制度,大多还是建立在专科医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现有的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不都是全科医生,同时一些从业多年的全科医生,却在干专科医生的活儿。转型初期,从那些慢性病群体、孕妇群体切入,相对容易,但是要扩大服务的需求面,还需真正提高能力水平、服务质量,最终扭转居民视签约医生为“赤脚医生”的偏见。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