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与移植”摘得中国医学“诺贝尔奖”
自2010年试点以来,截至今年11月16日,全国有5444位公民身后自愿捐献器官14897个。仅今年前11个月,就有2297位公民身后捐献器官6428个,捐献数量是去年的两倍,捐献量,已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2015年的吴阶平医学奖首次没有颁给两院院士,而是颁发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推动者——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教授黄洁夫。他说,自己代表“让生命在阳光下延续”的800余位器官捐献协调员领奖。
奖金20万设“生命使者”基金
11月28日,2015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发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教授黄洁夫。
自2007年设立以来,吴阶平医学奖的颁奖对象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两院院士。今年,这个素有中国医学领域“诺贝尔”之称的大奖颁给黄洁夫教授,缘于他多年来倾力推进中国建立符合社会伦理、法制与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
在领奖后的媒体见面会上,黄洁夫宣布将20万元奖金捐献给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用于建立“生命使者”基金,激励“让生命在阳光下延续”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在国际器官移植领域,器官捐献协调员是和移植医生一样的“通用”执业,他们负责帮助有器官捐献意愿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实现身后器官捐献,并联系器官获取组织,见证器官捐献、获取过程,确保捐献的器官能够及时、安全地给最需要的病患;还要帮助器官捐献家属获得心理慰藉。
公民身后器官捐献量飞跃 仍难满足移植需求
在中国,器官捐献协调员是个“新生”行业,目前仅有800多人,他们来源于各地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宣传员及器官移植资质医院的ICU、外科医生。
每年,我国有600万病人在医院ICU去世,9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同时有近30万人因重病需要器官移植挽救生命。但由于“对接”力量尚薄弱,中国虽然在启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宣布“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是中国器官移植的惟一合法来源”,并实现了捐献量的飞跃——今年前11个月,2297位公民身后捐献器官6428个,捐献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但器官捐献与移植之间,仍面临很大的供需缺口。
黄洁夫介绍,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中,肝脏、肾脏的器官移植等待者名单,每年是3万人左右(目前为2.8万余人),预计今年全年公民捐献器官1.1万个,仅能满足1/3的移植需求;由于我国拥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仅有169家、能够主刀的移植医生只有200多人;心肺移植资质医院和医生稀缺,我国每年只能实施2000多例心/肺移植手术,很多已经捐献的心、肺器官面临“废弃”窘境。
体制不顺与部门掣肘成器官捐献障碍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所谓‘死要留全尸’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尚未能倒逼、理顺的管理体制。”黄洁夫希望,通过修订2007年颁布的现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出台国家层面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法》,理顺卫生部门、医院、红十字会各方在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中的权责分配,最终推动中国人体器官移植的需求,全部由公民自愿器官捐献满足。
“未来两三年内,我国大概需要300家可以实施器官移植的医院,四五百位器官移植医生,以及3000多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协同工作。”黄洁夫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走上符合伦理、国情的法制化道路“不可能仅凭一人之力,今天之成绩,是中国政府深化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决心展示,我,只是这个事业的代表而已。”
黄洁夫希望,把吴阶平医学奖的20万奖金作为“生命使者”的种子基金,激励并壮大器官协调员队伍。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