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资讯

辉瑞老抓一手好牌却总要不断并购,怎么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辉瑞拥有很多极具天赋的科学家,这其中更是不乏制药行业中顶尖的研发人员。与之相衬的是其推出的创新药物,比如抗癌药物Xalkori、英立达、Ibrance以及肺炎疫苗Prevnar。当然,辉瑞也是行业内研发费用数一数二高的企业之一,2014年研发费用达84亿美元,而在过去十年中辉瑞投入的研发费用总额已高达800亿美元。

  正是得益于充足的研发费用,辉瑞的科学家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临床试验,并且和顶尖的学术研究人员一起,挖掘前沿科技并把它转化成最终可以推广上市的药物。短期内,辉瑞已经拥有了所有成功需要的元素:人才,科学领袖,丰富的资源以及敢于尝试的胆量和勇气。

  然而,另其他人艳羡的资产组合却并没有如预期般发挥作用。

  在最近的15年里,辉瑞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失望的。举个例子,2015年11月25日其每股价格为32.89美元,而1999年11月26日辉瑞的每股价格为36.25美元。与此同时,作为经常出演大并购的固定演员,辉瑞花在主要收购上的费用已达2550亿美元,并且至少另有100亿美元用在对那些“小角色”公司的收购上。但是,辉瑞的市值却跟这些大手笔并不匹配。2000年在收购华纳兰伯特之前,辉瑞的市值为1210亿美元,而现在辉瑞的市值大约为2000亿美元,伴随的是过去15年中派发的950亿美元的分红。

  1不稳定增长

  表1中,辉瑞在收购华纳兰伯特后在2000年的年收入有明显增长。而在那之前,辉瑞已经是一只“成长股”,就像其他的制药公司一样——销售和收益稳定增长,股东们稳定获益。而在2000年,这种模式却成为了过山车,每次收购后都会带来销售额的高峰,而随后则是持平甚至是下降,直到下一次收购再次迎来顶峰,周而复始。股价疲软,新产品并没有带来销售额的增长,收益变得不稳定。

  然而辉瑞仍对收购乐此不疲还是基于其带来的好处,这点在这次对艾尔建的世纪大并购中得以体现。并购后将整体提升研发规模,并将更多的药物推向面世过程,实现多元化成长和销售,给公司带来影响力和稳定性。但是很不幸,这并没有发生。表3显示FDA自1980年来批准上市的辉瑞药物累积数量。

  可以看出,无论是收购还是增长的研发支出都没有对辉瑞新药上市的速度有显著影响。过去的35年中,辉瑞一共向市场投放了34种药品,平均一年一个。然而,其收购推动的研发支出从2000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91亿美元,增幅达到了115%,这个数字在去年有所下降,为84亿美元,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2患者群的收缩

  或许在未来对辉瑞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已经被少部分人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患者人群的收缩。目前,美国80%的处方被仿制药占据,这个数字在2000年为50%。销量增长的同时,选择专利药的患者人数直线下降已经成为令业界头痛的大问题。

  为了抑制患者人数的下降而对销售带来的影响,辉瑞已经需要提高从每个患者得到的收益。尽管自2010年以来高定价已经把从每个患者身上得到的平均收益提高了121%,但整体销售额却仍然下降到收购惠氏之前的水平点。如何解决这种情况?更加高歌猛进的提高价格?寻求减税?还是继续在收购某个公司?所有的这些选择对于辉瑞来说,只是寻求解决之道的一部分,然而这其中没有一个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下降的患者数量才是生计来源。

  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辉瑞一家的问题,这是整个行业都要面对的挑战。由于对疾病基因根源的不断了解,加之专利过期以及市场的更加细分,这些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被飞涨的价格所加强,并使得患者、医生以及付款方都趋向以仿制药作为治疗方案首选。

  3怎么破?

  对于辉瑞来说,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业务模式。如果一家公司需要以反复的大型收购来维持生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稳定的。这种趋势已经让辉瑞变得不稳定,更不可能实现自我扭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自我调整势在必行。按照现在辉瑞的研发产出效率,完全可以从平均一年一种的新药中寻求稳定增长,或者把研发产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就需要全新大胆的研发模式。然而辉瑞与艾尔建的合并后的效果都不能实现以上情况。

  辉瑞不需要借助研发,他已经拥有了这个行业中最顶尖的研发人才。不需要借助艾尔建的“战略领地”(皮肤科,眼科,消化内科),早在2007年辉瑞就已经退出了这些治疗领域。不需要“销售规模”,现在辉瑞已经稳坐世界医药销售第二把交椅。不需要减税,辉瑞可以利用海外资金进行海外的创新项目。不需要成本节约的“协同效应”,辉瑞有很多可以节省开支的机会。实际上,辉瑞也不需要混乱,分心,焦虑,损失关键人才,这些必然会伴随与艾尔建的并购一并而来。

  辉瑞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策略或者模式,以获得更多的研发产出。从2005年到2014年,辉瑞的研发投入已达800亿美元,有10种药物通过了FDA的批准。不妨做个比较,强生这十年的研发投入是510亿美元,有15种药物通过了FDA批准。这两家公司的不同是:辉瑞担心的是税收倒置以及下一次的大并购从何而来,而强生的则是专注于创新。辉瑞需要一些强生的热情,但不知道晏瑞德和桑德斯能否赋予。一个是金融工程师,显然如何节省税务是其关注的焦点;另一个则是在研发管理上没有太多经验的并购家。迎来优秀的人才是肯定的,但这却和辉瑞的需求并不相匹。

  对于辉瑞来说,需要一个懂科学,并且对创新有着热情的领导者。而投资者应该坚持这一点。这些投资者直接经历了最近三次并购带来的价值损失,然而却仍在等待每一次承诺的兑现。他们应该拒绝辉瑞与艾尔建的合并,并且要求更换领导层,这样才能重新把辉瑞引入正确方向。否则,这将无疑又是一次“高昂学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