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招标之苦难
对于刚刚过去的十一月,各地招标工作集中启动,对于药品招标小伙伴们来说,简直是捉襟见肘。只要稍不留神,就会很容易错过一些信息或操作。小伙伴们过着5+2,白加黑的工作。 2009年,全国各地开始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今日,又重现,但是那时,近二十个省的项目同时开始,也不过是准备准备基本的投标资料文件而已,而今天重头越,短短的一个月里,却要面临着报名、投标文件制作、网上申报、信息确认、现场审验证照原件、报价、开标解密等一系列的工作。如果遇上当地没有人,还要面临出差,并且出差时也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各地的招标动态,防止遗漏。 小编在这里不是抱怨,只是一直不明白,各地这样做,到底能收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招标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招标是一个流程性的工作,是需要认真分析,科学考量的工作,可是短短一个月就匆忙报价,甚至连资质材料都没有递交。虽然国家70号文提及过,双信封制度评审,在递交技术标材料的同时也要递交商务标材料即报价。国家要求11月底统一开标,可是70号文6月19日就正式下发,为什么要等到这最后一个月才完成呢,这让我想起了学生放暑假,玩了一个假期,再有几天开学了,就急急忙忙的去赶作业,这样的结果能好吗? 1.5+2,白加黑 作为药品投标工作的一名,我们肩负着公司产品在市场销售的一个准入资格重担,我们无时无刻关注着各地的招标动态,生怕漏掉一个信息,错过进入该市场的机会,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产品到底最后的结局是如何,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有一点点机会,让我们参加,我们就必须去做,有的地区招标信息发布的时间是在下班后,报价要在周末,让我们投标君们已经没有了下班和假期的概念。 2.先报价后资审 山西和新疆的投标资料资审都是放在了报价之后。山西目录增补12月5日完成。投标资料递交截止时间是12月15日,可是报价要在12月7-9日完成。报价是企业参加投标的关键,这好比打仗,是需要认真分析,科学评判的。招标是有规则的,尤其双信封评审,是有评审入围原则的,各项指标都要公开透明化,企业根据这些才能判断出报多少价格能够中标,报多少价格能够达到结果最大化。可是现在先报价,这让企业失去了判断的依据,这样只能出现报价高,中就中,不中拉倒;把握点,报企业可接受的最低价格;根据以往的数据信息进行判断。可是现在这样集中式的招标动态,企业只忙于应对,而无力去过多的分析报多少了。 3.时间紧、任务重 近期的招标时间排期都特别的紧凑,这让企业有些应接不暇的赶脚,甚至一天有两个地区报价。就拿内蒙来说11月6日(周五)晚发的公告,11月10日8-17点领取用户名密码(没有用户名的),11月17-19日递交资料,如果一个企业在内蒙没有被授权人,那么这个被授权人就得在短短的一周内去两次。时间紧,任务重。 山西领用户名,目录增补,投标资料递交,对于西北的企业来说,也是时间比较紧的。我曾记得,在以前的招标公告中,有从发布公告时间到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日期的限定最少15天,可是山西19日发布公告,25日可以网上申报,西北的企业递交文件截止日期12月1日,时间其实仅有6天。 4.目录随意制定 国家规定了统一开标时限,可是各地为了完成任务,在目录设定上却参差不齐,甚至让企业不知道这个目录到底是怎么来的。四川第一批采购目录仅有10个,黑龙江紧随其后,第一批目录是四川的二倍,但也只有20个。国家规定妇科非专利产品实现直接挂网,中华医学会等社会团队行业协会分别制定了化学药品和中成药的示范目录,而河南在直接挂网工作中,对于妇儿非专利产品只招示范目录中的化学药部分,那么其他的呢? 5.2016年,招标会更忙 2015年还有不到30天了,招标小伙伴们忙忙碌碌的到头来,没有看到多少结果,各地的招标虽说都启动了,但是还有产品尚没有开展集中采购工作,不知道这部分产品在医疗机构如何采购,也许这些都要等2016年了,我想2016年,招标小伙伴们会更忙的。 链接:药品招采,由谁来定? 药品招采领域过多的行政干预,将医改变相为药改,则明显与以上尊重市场、尊重民意、尊重企业和行业、尊重科学管理、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律的治国新政和新气象有着时代的反差。 安徽全省推行零差率,集中使用医保、农保、基药产品,挂网价格进一步走低,人均医疗费用却逆向上涨。北京人均住院费用2万多,也已超过以往大病治疗费用。将医改衍变为药改,未注重系统化从根源着手治理和根据地区基础状况差异化治理、违反市场化原则的后果,则是造成药品越降价越失去生存空间,民众和国家负担进一步加剧,医疗机构产品匮乏,城市医院没有合适的药开,不少贵族基药则活跃在农村基层医院。企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投入拼进各种目录,研发成本和市场成本陡升,企业生存和员工温饱不保,大量新药和准新药陷入困局,医药行业增长遭遇霜降,未来民众健康失去新医药成果的保驾护航。政府决定价格,还是市场决定价格,低价药的命运已经说明了一切。当产品价格越招越低,或者存在不同的价格竞争机制,价格越低的越是被医疗机构所淘汰。比如一品两规和质量层次分组优先保障的是进口合资药。妇、儿、急救用药直接挂网,不得干预医院购进价格,就成了药价拼杀寒冬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成为监管盲区。国家三令五申不得进行各种形式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依旧堂而皇之地存在。已近白热化的限抗大潮中,依然有不少高价药品借助目录的稀缺名额开辟出的青山绿水活得格外轻松滋润,众多常用药品则被目录排斥在医疗机构之外。招标规则中更是存在大量或过度干预、或人为操纵、或忽紧忽松前后互斥对立的内容,建议政府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一体化、系统化、专业化地进行管理和完善。 各地招标,从目录制定到最终结果公布执行,企业和客户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投入,每个环节都要公关。二次议价、药房托管等各种乱象趁乱搭车,纷纷和行业与企业狮子口大开,如何体现简政放权,公平竞争,支持市场化建设和廉政建设?又如何不加剧企业本已沉重的负担,最终只能继续加剧民众和国家的负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