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ol飞刀普及信息化:不能让乡村孩子离互联网越来越远梦见鱼咬人
四川夹江县龙沱乡三星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用电脑上课。
下午7点,在智能教室的课后开放时间,四年级的小芳坐在电脑屏幕前,登录聊天软件。随后,她对着电脑上的摄像头笑了笑,与远在北京打工的妈妈聊起天来。
上述场景发生在几天前的四川省夹江县龙沱乡三星希望小学。在三星智能教室建立以来,学生与互联网越来越近。
迈出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后,如何才能迈出第二步?6月13日,在2017年中国乡村教育信息化创新峰会暨中国三星希望工程项目发布会上,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19年中的两次跨越
龙沱乡地处四川省夹江县城西20公里的山区,是一个半山区半丘陵的纯农业乡镇。在这片土地上,19年的时间里,肖国兵从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龙沱乡三星希望小学的校长。在这段岁月中,不论是肖国兵和他的龙沱乡小学,在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两次跨越。
第一次是初次接触电脑。1998年,23岁的肖国兵被分配到龙沱乡小学任教,记忆里,彼时的龙沱乡小学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整个教室窗户都没有玻璃,地面是很早以前修的水泥地”。
即使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龙沱乡小学依然在想方设法接触外面的技术发展。肖国兵工作10年后,当地教育站按照学生比例,为学校购买了18台电脑。
“老师兴奋,学生也兴奋。那时10户人家里能有一家有电脑都很罕见”。肖国兵回忆,虽然上课时只能两人分到一台电脑,但在新事物面前,老师和学生们还是体现出了难掩的兴奋。每周一次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从开、关机开始,手把手教学生用电脑。
然而第一步迈出后,接下来的脚步却明显放缓了。这18台win95系统电脑陪伴着龙沱乡小学的师生走过了8年岁月。直到2016年,学校在中国青基会和三星的资助下,建起了“三星智能教室”。
不同于往日的两人合用一台电脑,“三星智能教室”建立后,50多平米的教室中有30台学生机和两台教学用机,信息技术课从原来的每周一节增加成两节。除了满足日常教学,智能教室还成了留守学生与远在城市打工父母的连接桥梁。
肖国兵告诉记者,龙沱乡三星希望小学目前有185名学生,其中106名寄宿在学校。在这106名学生中,又有超过一半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
“每天下午5点半到7点半是智能教室的开放时间,学生可以到教室中查资料。在这段时间的最后半小时,事先预约好的学生可以使用电脑与父母视频通话”。肖国兵觉得,这一年多的努力是值得的,“不能让乡村孩子距离互联网越来越远”。
与新校园相伴而生的智能教室
不同于龙沱乡小学,云南巧家县马树镇三星希望小学的起步条件更低,在1997年尚没有固定的教学地点。幸运的是,这所同样处在偏远山区的小学,在重建校舍的同时却实现了信息化的同步建设。
马树镇三星希望小学的前身,为马树镇小河塘小学。在校长胡发才的记忆里,1997年他刚到学校工作时,学校原来土木结构的校舍早已损毁大部,只能供几个班学生上课。学校也没有固定校舍,只能分散到各村租赁村民房屋为学生上课。
2014年鲁甸地震中,学校仅有的几间固定校舍也不幸损毁,灾后学生只能在临时的活动板房中上课,这一情况直到2015年,校舍在中国青基会和三星资助下重建才得到彻底改观。
与新校舍同步建设的还有三星智能教室。第一步迈出了,但对这一新事物的接纳还经历了一个过程。“因为电脑没有联网,老师也不会用,智能教室在建成后闲置了一段时间”。胡发才回忆,电脑配齐了,但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老师不会用,“那时候想做个PPT,都不知道从哪里打开。去年在成都参加‘三星智慧教师培训’之后,对智能教室的使用程度有了质的提升。”
半年后,智能教室实现联网。从此,2200多米的海拔高度上,学生和老师能随时获取到网络信息。
现在,胡发才发现有的同学会用智能手机连上学校的wifi,下载音乐和学习资料,或者下载学校推荐的APP进行学习。“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我们老师不能懈怠。”
从乡村地区实际教育需求出发,由过去的硬件捐助转向软性教育支援,正是胡发才这样校长的实际需求。由此,新一期“三星智慧教师培训”来到了北京。谈起在信息技术中蹒跚学步似的学习,乡村小学的校长们并没有因为年龄停下脚步,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孩子和信息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近。
新京报记者 卢通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