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健康中国”给亿万人民带来福祉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卫生健康事业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党始终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属性,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作出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飞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为14亿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
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现代化的“超级医院”……飞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为14亿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医改,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道难题。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也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1996年12月,中央、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翌年出台,成为中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
医改,与每一位国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2009年开始,我国启动的新一轮医改令世人瞩目。在全面深化医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期”,我国加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4.1万人。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截至2019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0.7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880.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1292.8万人,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我国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也持续提升。截至目前,超过80%的居民在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很多大病在县里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建有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村卫生室,每千名村民配有1名乡村医生。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1100余家互联网医院,7700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线上服务。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已达50%以上,90%以上的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群众通过互联网,进一步解决了看病难问题。
中国医改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认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评价,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加均衡,改革成就令世界瞩目。业内人士认为,实践证明,坚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难题,方向正确,路径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危害。从1978年开始,全国实行计划免疫政策;2007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近10%降至1%以下。
党的以来,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早期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防治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有效增强,联防联控、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更加有力,防治工作上升至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我国成功应对了像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
2020年,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14亿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抗疫实践证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过程中,为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推动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我国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纳入医保目录,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全部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对承担新冠肺炎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同时,还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复治疗项目支付政策。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共同筑牢免疫屏障,我国正式开展了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工作。自2020年12月15日开始至今,全国已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0亿多剂次。接下来,国家还将全面有序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从而逐步构筑起人群的免疫屏障。
随着“十四五”开启,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5元。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道道公共卫生防线、一张张疾病防控网正在更好地护佑着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多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我国通过实施医疗保障脱贫攻坚行动、健康扶贫工程,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贫困群众全覆盖,缓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任务目标,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通过定额和全额资助,同时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动态调整参保人员,将贫困人口尽可能“一个不落”纳入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减轻其疾病负担。目前,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
为了减轻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在提升参保率的同时,三重保障制度中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均对贫困人口实施了倾斜性补偿政策。以大病保险为例,目前我国全面取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推进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还实施了托底的医疗救助保障。有了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后,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稳定在80%左右。
为了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党的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大力支持扶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累计安排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的1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各地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累计为贫困地区招聘了3000名全科医生;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累计为贫困地区培养了5.6万余名本科定向医学生。此外,远程医疗覆盖832个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逐步延伸。当前,贫困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
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消除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是医保扶贫常态化、机制化的重要课题。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介绍,下一步,医保部门将聚焦常态化防范因病致贫,精准明确保障对象,加大因病致贫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将医保扶贫和抗击疫情的政策实践成果转化运用到顶层设计中,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迈向新征程。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将会进一步得到优化,健康中国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推进,人民也会得到更多健康福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佳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健康中国”给亿万人民带来福祉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卫生健康事业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
四中四精准平码网资料
近日, 张家口市福彩中心出台了《福利彩票市场巡查服务激励管理办法》, 主要内容包括巡查服务内容及规范、 基础待遇及绩效奖励…
- 理解“国之大者”的四个维度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启动共筑健康中国共享健康生活!
- 传递有价值的健康医疗信息健康汇要成为健康医疗平台的入口
- 协和推出官方APP 不只为改变挂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