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两性

99%以上国人对城市化的认知100%错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对当下中国国情,尤其是对城市化、城乡关系有清醒、正确认知的人,比大熊猫还少。可以很肯定地说,从庙堂到乡野,总人数1%都不到,能有0.1%就很不错了。

  这是当下中国最严峻的问题,它会毁坏很多美好的构建,浪费很多无谓的投资,制造很多空城鬼城,耽误很多人美好的前程,同时,给中国制造最大的灰犀牛——高达数十万亿元的地方债和背后的空城鬼城陷阱。

  至少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如果非要用“剥削”二字(本人赞同自由市场,非常反感这两个字),不是城市剥削了农村,而是农村剥削了城市!体现在两个方面:

  如果没有农民积极主动进城打工创业,农民、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只有现在的10%不到。今日乡村的食物丰富、房屋更新,9成以上资金来自城市。

  三农问题牵一发动全身的根本问题,不是地方官员不行,不是农民懒惰,不是缺钱缺科技,而是农业就业人口太多,人多地少,神仙奈何!

  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GDP占比7.2%。2017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统计、人均收入支配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2019-01-12 09:44中国报告网),由此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29.9%。

  中国的城市在收缩【全国向少数城市集中,少数城市内部也在收缩集中而不是无限扩张】,人口急速向东部、南部极少数城市集聚。但各级、各地方政府做的规划无一例外是城市扩张。原因有三:

  二是高层级政府希望均衡发展,既增强政府支配资源的比重,也显示为政者的抱负和能量;中低层级政府则追求GDP和税收的任期【短期】最大化,扩张型规划对主政官员政绩、财政收入、个人灰色收入、向中央要转移支付等等都有利。甚至为扩张而扩张:无产业可搬,就搬医院,搬学校,搬政府,以此转移城市重心,试图“带动”区域发展。

  三是华人世界的故土情结。我去考察,当地有很多民众进城30年了,已在城市买房定居,明知回不去,仍心心念念要叶落归根。

  以上三个原因,导致大焕同学的收缩型“高密度超级大城市化理论”在朝野上下,都吃力不讨好。这么多年来,大焕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子规啼血,然而人微言轻,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但是规律无时不刻不在起作用。人口大规模流失而城市大规模扩张的结果,对于国家财政和金融来说,是地方债像无底洞和空城鬼城遍地,地方债成为中国发展最大的“灰犀牛”;对个人来说,是绝大部分老百姓一到两代人一生努力买下的房产,最后变成贬值、无人住(人到东南沿海大城市打工)、不好卖又不好租、还要不断付月供的负资产!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和副主任乔润令在2013年公开演讲时说:“有研究数据显示,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

  绝大多数地方房屋供应已严重过剩,然而城市规划仍在扩张。最终结果,如2017年12月2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时,辜胜阻委员所说:地方政府债务是中国经济或者中国金融中最大的“灰犀牛”。地方政府债务不在于透明的债务,而在于大量隐性的债务、看不见的债务。(2017年12月26日 07:52 澎湃新闻)

  在中国社会,从官员,到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有一个在思想上始终没想清楚、更没讲清楚的问题:大家总认为,人口在城市集聚虽然带来某种程度上效率的提高,但却带来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

  虽然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空间上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创新活动的增加,也可以带来人均GDP差距的缩小——人口流出地农业等经营规模扩大带来人均产值和收入提高,人口流入地效率和创新的增加带来人均GDP和收入增长。

  但是人们不管这些,经济学常识的匮乏、深度思维能力的短板,加上白左圣母心的膨胀,再加上眼里轻人重物的传统思维方式(农业时代一直是物质匮乏而人不值钱),所以我们几乎是不计代价地要实现物质层面的“公平发展”,做法无非是:转移支付,加大力气发展不发达地区;对人,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则熟视无睹。这又从道德正义性方面,加剧了我们前面说的:

  我常说“出生地的不平等是人生最大的不平等”。但解决这种不平等,唯一 正确的途径是土地、房屋等财产交易自由和人的迁徙自由。

  为什么转移支付、扶助贫困地区、“共同富裕”的政zhi正确实质上非常不正确?因为它的本质,是把有限资源支配到低效率的地方,而不是让人到高效率的地方参与社会分工,导致同样有限的资源下,改变底层命运的速度降低了,而不是加快了!注意,全世界都一样,没有成功的例子。很多人,只是在自以为做好事,事实上都是在好心办坏事,既无效率,也不公平——对花钱支援贫困地区的省份和城市不公平,对被转移支付却失去迁徙动力或自由的人也不公平——眼前的蝇头小利,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总是把政zhi看得高于经济,甚至高于一切。他们认为不能只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而要站在更高的政zhi层面思考问题。在白左圣母心里,只要政zhi之手到位,钱仿佛是可以源源不断从天上掉下来的。

  但凡理性思维,一定要学会从经济角度看政zhi,而不是从政zhi角度看经济。天上不会掉陷饼,一切政zhi问题最终都要回到经济基础上来。政策(政zhi)不是真空物,财政金融硬约束。这也是小个子大智慧的邓先生伟大之所在:尊重经济常识,回归市场经济,由此开启了当代中国40年的经济和社会繁荣。

  贫贱家庭百事哀。从个体,到家庭,到企业,到地方和中央政府,没有经济、财政基础,再大的雄心抱负、再美好的承诺和愿景,都等于零。

  今日中国,只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6省每年财政是有盈余的,其余25省份年年亏空,需要转移支付。

  2019年3月7日上午,北京/代/表团召开分组会议审议工作报告,其中北京财政局局长吴女士的发言,一开口就是向中央要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说我们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北京正在面对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未来,在京央企及分支机构、金融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将会迁移,这都将对北京市的产业发展、财政收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北京晚报的报道,她当场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北京的资金支持,并给予更多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倾斜。

  不久前的2019年1月14日,北京市市长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拉响了预警器。他说今年北京“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存在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一般性支出压缩幅度不低于5%”。

  2019年3月12日,公号“星球研究所”发了丁宥希《拆开一座城,你能看到什么?》一文,文中披露:在中国,有4.914亿的人口挤在仅占全国总面积0.6%的土地上。4.914亿人指的是全国城区人口及城区暂住人口总和;0.6%的土地指的是全国建成区面积56225.4平方公里,均为2017年数据。

  在我的城市化理论判断中,电梯战胜汽车,城市半径有极限(超级大都市以30公里半径为宜),但是城市“承载力”和密度都没有极限。

  大家自己脑补一下:以一平方公里3万人假设,是100万平米,人均占地30平米,容积率不要多,3,就是人均住宅90平米;留一半空地和道路、医院、学校等公建,人均还有45平米。容积率变成9、10呢?

  迄今为止,城市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香港九龙城寨,有指九龙寨城在1993年拆毁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寨城面积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0万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尽管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律本身,经常背道而驰,但人口流入地城市,也在追求“单位面积产出”,这样的追求,暗中吻合了城市化规律。所以,“世界越来越陡峭,城市越来越收缩,人口越来越集中”的趋势,将如百川归大海,其势不可挡。

  市场很快将全面战胜规划和愿望,未来中国有房产投资价值的地方,不到土地面积的0.6%!信市场不信市长,信规律不信规划,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的“凡人名言”,信不信由你。

  我说:“你这个问题,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刚兴起时就有一股,认为(网络带来信息同步性和扁平化),城市从此不重要甚至会消失。但是今天,最具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最优秀的IT创新者已经在共用一个电脑屏幕上班!”

  《华尔街日报》2019年2月22日报道说:谷歌唯二的“11级”工程师(一般是 1到10级)是坐在一起编程的,他们注视同一块屏幕,使用同一个键盘。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在最初几年里,任何减缓发展的举措都可能意味着输给另一个更迅速的竞争对手。这已是科技领域公认的一种思维方式,各家公司——甚至只是“以创业公司方式思考”的大企业都将其奉为金科玉律。

  拜托,所有物质生产都将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人工,而是交给效率更高的大机器大工业,未来90%以上的人口将被从物质生产中解放,进入高密度集聚的城市,进行非物质生产。

  不要试图用计划经济思维,思考如何给人口安排工作。有创新能力的人,“无聊”都能做成大产业。而一个有创新能力者,可以带动十个、百个、千万个就业机会。

  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统计、人均收入支配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2019-01-12 09:44中国报告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