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不同-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
演化心理学预测,如果两性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适应性挑战,那么两性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差异。但现实的情况是,相比男性,女性的卵子数量极少,生一个孩子需要花费9个月的时间。因此,女性会在意男性拥有的资源与做出承诺,从而谨慎地选择繁殖机会;而男性则会与其他男性竞争以获得传播基因的机会。理论上来说,女性择偶精挑细选,而男性贪多务得。在身体机能方面,处于优势的男性总是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女性,而攻击性较弱的男性繁衍的几率较低,所以人类漫长的演化历程增强了男性的攻击性和支配性。我们的女性祖先需要通过理解自己的孩子和求婚者的情绪而获得益处,因此自然选赋予了女性更好的理解情感的能力。总而言之,自然会选择那些有助于基因遗传的特性。
在择偶偏好上,男性会努力为女性提供他们所需的外界资源和身体保护,女性会通过美容等手段满足男性所需要的年轻,健康的外表。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都偏爱比自己大一点的男性,而男性偏爱预示生殖能力强的女性特征。这一模式具有世界普遍性。成功生存并繁衍的祖先所具有的偏好,一直延续到我们所有人。
批评者指出演化解释可能存在问题。演化心理学有时会从某种结果出发,倒推到行为从而提出某种解释,这种事后推测几乎从不会犯错,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任何理论都可以进行修正更新。演化心理学家则认为他们的学说远远超越了事后推测,是一门利用动物行为数据,跨文化观察,以及激素,基因研究来间接检验演化学假设的实证性科学。演化心理学家通过观察激发理论进而预测的一些观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证实,例如:
性别引发嫉妒。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体验到性嫉妒;女性则比男性更多的体验到情感嫉妒。我们更喜欢与自己有相同基因的个体,如家人或亲戚。我们倾向于记住与生存相关的信息,例如食物存放地点。对于以上这些成功的预测,批评者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实证证据并不能有力支持演化心理学做出的预测,他们也担心演化学派对性和性别的解释会“增强对男女两性的刻板印象”。对此,演化心理学家的回答是,这种演化结果属于过去的理性选择,它只是告诉我们远古人类的行为模式。至于这些行为是否合适于现在,那是另一个问题。
演化心理学确实有助于解释我们人类的异同之处,但他无法预测人类婚姻模式中的文化变异,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文化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演化并非基因决定论,自然赋予我们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适应能力-学习和改变。
激素作为另一种与生俱来的因素,也切实的影响着两性的体征和行为,例如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似乎受到素的影响。随着人类进入中年甚至老年期,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女性变得更加独断和自信,男性则更多的表现出同理心,更少的支配他人。要解释这种变化,激素分泌的减少可能是原因之一。角色需要则是另一方面原因,随着男性和女性结束了生殖和养育的角色,他们更多的表现出原先受到限制的特性,因而变得更加双性化。
文化是由大型群体共同拥有并能够代代相传的一切事物,包括思想,态度和传统。与生物一样,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存在资源竞争,并且会与时俱进。文化的影响可以通过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性别角色差异生动地体现出来。
在各个国家,女孩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务和照顾孩子上,而男孩会把时间花在自由的游戏上。究竟是文化建构了这些性别角色,还是性别角色反映了男女的自然行为倾向?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性别角色差异表明,文化确实会影响性别角色的建构。首先,人类先创造了文化,随后再适应这种文化;其次,文化会塑造人的行为,以此延续文化。
尽管性别角色的不平等确实存在,但全球大多数人还是期望看到男女角色更加平等,夫妇两人一起工作,共同照顾孩子。在刚刚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性别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性别的差异有所减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有如此大的跨文化的变化,说明演化和生物性并不能固化性别角色,时代对性别角色也会有影响。
传统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呢?比较有影响力的假设是“教养论”,即父母抚育孩子的方式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而研究证明,虽然孩子的人格是在父母的榜样示范以及抚育下形成的,但是在同一家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差异并不比从众多家庭中随机抽取的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要小。基因大约能解释个体人格特质差异的50%,共同的环境影响可以解释0-10%,剩下的40%-50%是由同伴的影响决定的。孩子们最关注的往往不是父母的想法,而是同伴的想法。他们学习到的文化,包括游戏,音乐品味,口音,甚至脏话,大部分都来源于同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虽然大,但大多是非常间接的;而同伴,尤其是稍微大一点的同龄人会非常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
通过父母向孩子传承文化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人类文化中的变化大多来自年轻一代。文化方面的创新大多来自年轻人,也通常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文化传统就是在这种延续中不断得发生着变化。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如何相互影响,人格与情境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演化并非文化的对立面。文化规范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有着微妙而强大的影响,但它并不是独立于生物因素而起作用的。遗传启动了男女性别差异的过程,文化使这种差异得以增强。如果说基因和激素预先设定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那么文化则是借助社会规范期望男性坚强刚毅而女性温柔友善来增大这种差异。
生物和文化因素还存在交互作用,基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我们的经验适应性的做出反应,例如父母的爱抚能够激活基因帮助后代应对未来的压力事件。表观遗传学就是这样一个新的探索环境激发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如果说天性和教养构成了一张彼此交织的网,随着角色分配的逐渐平等,性别差异可能会逐渐缩小。在性别角色相对平等的文化中,择偶偏好的性别差异,即男性追求女性的生育和打理家务能力,女性追求男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会变得更小。同样,随着在传统男性岗位中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自我报告的男性和女性特征的性别差异也越来越小。男性和女性开始扮演越来越相似的角色。如今,地位高的社会角色和高科技工作岗位对男性体能和攻击性的要求越来越低,而低的生育率也意味着对女性的束缚也越来越少。这些都将使性别平等得到不可避免的提升。
环境具有巨大的力量,外部强大压力的重大事实可以解释我们的行为。但人类不会完全受情境左右,我们可以抗拒社会情境,有时甚至可以改变环境。在强调环境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关注人的力量。 环境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既是社会的创造物又是社会的创造者,今天的选择将会决定明天的环境。这种相互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特定的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通常会因人而异。例如在集中营中,一些看守很快会变成者,而一些人却不会。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人们会选择一个强化自身倾向的社会环境。例如自由主义者更可能选择北上广等文化自由的城市生活,而不是保守的家乡县城。人们往往会创造自己的环境。保守的环境往往是由保守主义者创造的,我们既创造了我们的文化世界,也被我们的文化世界所塑造。
人类既能创造环境又能回应环境。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视为环境的创造物,把他人视为自由的行动者,以免我们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过分骄傲或者自责;另一些时候,我们则需要把自己视为自由的能动者,把他人视为环境的受动者,这样看待自我能够更加强调自我效能。大部分宗教都鼓励我们对自己负责并克制评价他人,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给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同时责怪他人所犯的过错。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男女大不同-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
演化心理学预测,如果两性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适应性挑战,那么两性之间就不会有任何差异…
-
表面活性剂离子分析
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差异除与烃基大小、形状有关外,主要与亲水基的不同有关,因而表面活性剂的分类一般是以其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
- 在胖这件事上中国有明显的男女差异
- 皇马科技:优质表面活性剂龙头业务优化驱动增长
- 表面活性剂如何让你的皮肤变敏感?
- 你知道吗?怀个宝宝也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看完这篇确实长见识了
- 15个的生活冷知识为何女性总是喜欢购物?原来背后还有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