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行业 月度十大新闻 (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线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会议强调,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实打实的举措有效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2022年12月14日,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彰显大国担当的主动选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党的以来,国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进入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仍大有可为: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将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2022年12月19日,《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印发,明确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对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以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为前提,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深入参与国际高标准数字规则制定,构建适应数据特征、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彰显创新引领的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为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亟须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数据也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应对科技和产业变革,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统筹分配效率与公平,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年12月,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中国茶”入选非遗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系统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强系统性保护,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绽放出绚丽光彩。
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11月21日联合发布《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应工信部邀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12月发表题为《多措并举巩固向好态势 全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署名文章,解读文件精神,提出巩固轻工向好态势的八大举措及推动轻工强国建设的四大战略部署。
轻工业在工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涵盖了吃、穿、住、用、行、玩、乐、教等多个领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2022年以来,轻工业全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向好的良好态势。中国轻工联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提出通过十年踔厉奋发建成轻工强国的目标,将以四大战略——持续建设让党放心的行业组织、持续构筑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体系、持续培育奋勇争先的企业队伍、持续供给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精品,推动轻工强国的建设。
2022年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2021年增加1052万亩,增长0.6%。其中谷物播种面积148903万亩,比2021年减少1362万亩,下降0.9%。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公斤/亩,比2021年减少0.2公斤/亩,下降0.1%。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425公斤/亩,比2021年增加4.2公斤/亩,增长1.0%。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其中谷物产量12665亿斤,比2021年增加10亿斤。
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22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既克服了2021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今夏长江流域局部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还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风险挑战。粮食生产延续好形势,背后是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坚定决心,也离不开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的辛勤耕耘。稳住大国粮仓,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增强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尽管连年丰收,但端牢中国饭碗,守住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大意不得。着眼未来,还是应当“稳”字当头,以稳促进,以进固稳,让稳的基础更加牢,让进的信心更加足。
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创新发展能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提升,“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基本形成,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现代物流发展制度环境更加完善。展望2035年,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物流企业成长壮大,通达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有力。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规划》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什么”以及“怎么建”等重大问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既有效接续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又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规划》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对于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转化应用市场机制,加强创新服务保障,推动形成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产学研用衔接高效、创新效能持续提升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格局。
《方案》提出,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业、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类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协同创新更加高效。绿色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应用。
《方案》突出了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面向2060年碳中和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明确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新方向,为全国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指明了思路。《方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务实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绿色技术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2022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意见》从四大方面提出30条具体服务保障举措,其中明确,将以最严的举措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以最严的手段斩断“黑作坊”生产经营链条,以最严的赔偿责任遏制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
《意见》从消费端、生产经营端、市场秩序端三方面入手,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意愿,加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意见》提出“三个最严”规定,要求严格依法适用首负责任制,避免生产者和经营者相互推诿,还强调法院依法支持消费者、受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食药领域故意制假售假的生产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这些政策规定利于及时有力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个最严”规定有利于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服务、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将在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甘蔗,汁多解渴、口感清甜,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每年的2至4月份,它也被称为“毒过蛇”的毒药。其实,“毒过蛇”的并不是甘蔗本身,而是发霉变色的“红心”,或者“黑心”甘蔗。“清明蔗,毒过蛇”甘蔗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收获上市,至第二年的清明前...
究竟什么菜最有“春天味儿”,在我这里答案就是香椿摊鸡蛋。 有一天,老妈突然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尝尝今天的香椿煎蛋有什么不同。 我吃了一口就发现其中的古怪,香椿软塌塌的,也没有那股特有的香味儿和鲜味儿。 老妈说,这可是遵循某电视节...
很多消费者认为,真空包装的食品不容易坏,但事实却是:如果食品被真空包装后不冷藏/冷冻,那么比不抽真空更危险。 真空包装是一种“气调保鲜”工艺,同类的还有充氮气。食物的变质与氧气密切相关。一方面,油脂在有氧环境中发生氧化,会产生“哈喇味...
近期,宣称比普通鸡蛋“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的可生食鸡蛋在席卷消费市场的同时,也加速内卷。可一旦说到生食鸡蛋,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每吃一枚生鸡蛋就像打开一个细菌盲盒,有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风险。没有煮熟的鸡蛋真...
- 标签:本站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
-
中国食品行业 月度十大新闻 (2022年12月)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线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
-
食品行业产经资讯-提供中国产业最新资讯_前瞻财经 - 前瞻网
日本政府7月21日在其最新经济报告中称,维持对该国经济的整体评估不变,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但下调工业生产预期,因汽车厂商... …
-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名词解释(五)
-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 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去年出现反弹
- 商标相关食品资讯_食品伙伴网
- 招标水产、调味品、预包装食品等副食品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