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生活  资讯

健康频道-健康之路(直播)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空巢家庭方面的问题,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是:

  1、张恺悌 研究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口学会理事 北京市老年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论文《中国的家庭养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服务》曾参与中国老年供养体系调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左)

  2、丛中 教授 精神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应激障碍与危机干预、子女教育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工作。(右)

  旁白:9月24日北京京剧院的一名退休老人莫名失踪三天后被发现死在家中,当记者来到北京京剧院位于马家堡东路海户西里29号宿舍楼时,这里已经恢复了平静,我们的记者也试图向零星出入的居民更多的了解情况。

  居民:这位老人我认识,挺熟的,艺术上挺有成就的,好多大型的剧的布景都是他设计的,挺有才华。他一直独身,没儿没女。

  居民:他是舞美,职称挺高的,前两天他是参加艺术节去观摩,走势也跟北京京剧院请假了,回来了没有销假,后来院里给他家打电话没人接,这样才发现的。邻居有钥匙,打开房门后才发现死在家里。

  丛中:老人一生为京剧舞美做了很多贡献,给别人创造了幸福,可是自己临终时身边却没有人,看了以后我们有所触动。

  张恺悌:作为一个常年进行地方病研究的研究人员,看了之后感觉到了几分苦涩。老人一辈子为了京剧舞美事业奉献自己,他的死亡也让我们感到几分不安,因为现在空巢家庭是在不断增长。同时还有几分深思,也就是说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张恺悌:通常认为如果子女离家居住,家中也没有其他亲属,只有独身老人或者是老两口,就称之为空巢家庭。我国目前空巢家庭老人已经达到了2400万,另据调查表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已经占到了36%,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有的地区甚至更高,比如天津以及北京的一些区比如西城、海淀,空巢家庭大约占到了40%左右。

  旁白:郁凤鸣是一位退休大夫,别看她今年已经78岁了,每天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99岁的母亲,母亲29岁丧偶,郁凤鸣也在56岁时失去了爱人,如今的郁凤鸣不但听力差,而且双眼也因白内障看东西模糊不清,近两年郁凤鸣越发感到做事不如从前,自己似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别人帮助,唯一的女儿因为工作关系常年居住在广州,只能通过电话来关怀老人的起居生活,多年来郁凤鸣与母亲在同一屋檐下彼此照料。

  王小微(中关村街道社保员):老人身边没有子女,一旦有什么事儿出现那就是不堪设想,我觉得这个家庭还是比较寂寞的,没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

  旁白:其实和郁凤鸣住同一小区的马永幸夫妇也过着空巢生活,如今提起当年抗美援朝的经历,马老先生如数家珍。

  旁白:从部队复原后,马永幸在中科院食堂干了多年,退休后虽说家庭经济上不发愁了,可不知为啥,日子过得越来越寂寞,提到两个疾病缠身,自顾不暇的女儿,夫妻俩不免有些伤感和无助。

  旁白:马永幸今年79岁,老伴比他年长两岁,马永幸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后勤工作,和老伴相比干起家务来也会顺手些,年纪小点身体也会好点,自然要多做一些家务。

  张恺悌:比如第一个例子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今后我们很多家庭都可能出现这种现状,父母九十儿七十,人的寿命肯定是越来越长,高龄老年人进入空巢后也处于一种特别无奈的状态。第二个例子也是一个城市中的典型例子,孩子虽然也想给父母一些帮助,但是孩子自己本身的一些原因限制了他无法给老人提供更多的照顾。

  张恺悌:绝大多数老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状况,而是更担心子女的生活情况。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叫做空巢家庭综合症。

  张恺悌:还有一个老年人再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老人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老人家庭中人员结构的改变,人员结构改变后日常生活都要发生变化。老年人一方面有这种再婚的需求,另一方面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又不敢迈出这一步。这一点需要给老年朋友提个醒,应该以人为本,也应该以自己为本。

  张恺悌: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目前除了老年人处于这种空巢家庭的状况,许多中年人也在步入这一状态。

  丛中:前一段时间我自己甚至都感觉到了空巢状态,因为孩子上学不在家吃饭,就我们夫妻俩在家吃饭,好像孩子不在家就少了一大堆事儿。

  张恺悌:家里多以个人就多了一个关注点,再加上目前我们家里主要的关注点就在子女身上,家里主要的计划和安排基本上都是围绕孩子的。我的孩子也是常年在外面,的的确确家里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情感交流发生了变化。以前儿子在家,夫妻间有了不愉快还有一个中介,当然从积极意义上讲夫妻间的交流更多了,但是一旦发生不愉快那就是面对面的,少了孩子这一个中介。

  旁白:今年51岁的郭士霞七年前就失去了久病在家没有工作的丈夫,多年来一直靠卖菜维持生计的郭士霞很少有快乐的时候,提起往事她就非常难过。

  郭士霞:一说起他我心里挺难过,很长时间缓不过来,那是香港回归那一年,大家都很快乐,唯独我不快乐,当然上班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因为很多同事在一起可能好一点。

  旁白:没想到的是爱人去世没有两年郭士霞就下岗了,女儿考上了大学,长期住校不能回家,失去丈夫后,与女儿相依为命的郭士霞这时才真正尝到了孤独的滋味。

  丛中:我们原来的那种一个大家庭聚在一起的形势越来越少了,是因为社会发展后人的流动增加了。现在的小家庭通常都是父母带着一个孩子,本来人就少,孩子也是会离开上学和参加工作的。

  张恺悌:以后的发展趋势是空巢家庭越来越普遍,随着年龄结构、人口结构,包括家庭构成是越来越简单化,精神上有所寄托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方面。还有一个人的个性化,过去我们更多关心的是集体,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更多的关心的是个人价值,比如当自己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可能被人也很忙,也不知道别人是否愿意倾听,这样倾诉对象也会发生变化。

  丛中:另外还有一些人应该说不符合空巢的概念,但是的确有交流和“空”的问题,比如三十多岁的白领,就是不结婚,从单位回家后家里没有别人。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应该说我们没人人都有可能面临空巢家庭,那么我们在心理上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空巢家庭呢?来听听一段采访:

  市民: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规律,现在家庭越来越小,而且老人生活习惯几十年有一个惯性,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儿女有些看法和老人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一致,所以也愿意分开,这样都方便一些。

  市民: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因为现在就是老年社会,现在两代人的隔阂那么大,空巢现象只能用亲情和温暖去解决,我觉得社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市民:家里的老人可能更希望有一个场所能够把很多的老人集中在一起生活,作为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观念和以前也不一样,可能并不希望子女进行照顾,更需要社会力量。

  张恺悌: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说空巢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刚才讲的一些例子只是一部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北京市前不久的一项调查中,80%的空巢家庭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线%左右。

  丛中:空巢家庭问题主要是缺少亲情交流,这是一个本质问题,过去这种交流和亲情是靠家里人完成,而现在看来我们解决空巢家庭就是同事、朋友、邻居之间要多一些感情交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