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民投资集团中国奶业,“供应链为王”时代到来天剑奇缘
原标题:中国奶业,“供应链为王”时代到来
“要充分肯定中国奶业取得的巨大历史进步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当前,中国奶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质量安全问题,而是发展问题。”6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在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暨2017中国奶业展览会开幕式上如是表示,在由奶业大国向奶业强国迈进的道路上,坚持供给侧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提升奶业消费是中国奶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消费迟滞是当前奶业发展瓶颈
“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的乳脂肪、乳蛋白等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鲜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领先于食品安全水平。”开幕式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当前我国奶业生产能力总体保持稳定,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我国奶类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3712万吨和2993万吨。乳品市场供应充足,生产方式加快转变,2016年,全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近5%;奶牛平均单产奶达到6.4吨,比上年提高0.4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多个企业的多款产品在国际获奖。宣传引导积极有力,奶业20强峰会成功举办,首个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发布,小康牛奶公益行动全面启动,展现了中国奶业发展的新成就,宣示了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共同振兴中国奶业的坚定决心,乳制品消费信心进一步提振。
然而,于康震也强调,我国奶业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2015年以来,每年上半年都曾发生“卖奶难”的问题。据调查,近期主产省份生鲜乳限收量约占总产量的10%,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50%。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应对、合力解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产业能否发展、速度快慢关键在于需求有多大。需求是供给扩大的前提和基础。毫无疑问,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乳制品的需求是巨大的。高鸿宾指出,去年,全国乳制品消费总量为3204.7万吨,折合鲜奶4993万吨,其中自产3712万吨,进口1281万吨。我国奶类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7%,我国奶类的消费总量占全球的6.1%,接近5000万吨的消费量,排在世界第三,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奶类消费大国。但人均消费水平很低。去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奶只有36.2千克,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甚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还要低约40千克。如此巨大的差距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水平极不相称,完全不符合人们对身体健康和强壮的追求。因此,我国去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人每天消费300克鲜奶,人均年消费109.5千克。即将出台的“国家营养纲要(2030)”也提出了110千克的标准。如果人均消费达到这个水准,增加2倍的消费量,那全国的总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这么低?为什么潜在的需求没有转变为现实的市场消费?现在人均消费提高缓慢,增长相对迟滞已经成为阻碍奶业发展的瓶颈。”高鸿宾指出。
用更广阔视野迎接全球化
“如果真的达到人均110千克的消费水平,全球可供贸易的奶制品就会显得捉襟见肘。”高鸿宾指出,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经常出现一些阶段性困难,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进口乳制品冲击的结果。进口奶的大幅增长确实给中国奶牛养殖带来了很大影响,但不能简单抱怨,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去分析、判断。
“首先,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是世界潮流,不可逆转。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就是要更广泛、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高鸿宾表示,“一带一路,共享共赢”强调的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消除商品流通壁垒,反对地方保护主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设置贸易壁垒,控制国外的乳制品进口,这样做弊大于利。
其次,中国奶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从冻精到奶牛,从苜蓿到豆粕,从饲养技术到加工设备,从加工工艺到产品包装,哪一项离得了对外开放?在封闭的条件下,中国奶业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高鸿宾指出,全面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是提高中国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国内农产品贸易与国外农产品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不仅乳制品在进口,粮食、棉花、牛羊肉和糖都在大量进口。其主要原因是价格和质量,一旦你的价格高于甚至接近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就不可避免。“这是市场规律和企业行为。”他介绍,2015年我国乳制品进口增长幅度很大,主要是世界原料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进口奶粉到岸价格低于1万元/吨,折合原料奶只有两元多/千克,而国内生鲜乳平均要达到3.6~3.8元/千克,因此国内的加工企业进口了不少大包奶粉。目前国际奶业形势好转,价格上扬,我国进口随之下降。今年1~3月份,欧盟和新西兰生鲜奶收购价分别上涨了14%和16%,我国大包粉进口减少了2.2%,液态奶进口减少了10.4%。因为报税的关系,进口乳制品大多集中在1月份,所以一季度减少可能预示全年进一步减少。专家预计,随着下半年加工需求旺季的到来和进口减少,下半年限收、压价、养殖场效益下降的状况将有所改善,价格将明显持续回升,形势好转,并将至少持续到明年春节。
“最重要的是,在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口的同时,中国乳企也正在海外开疆拓土,兼并收购,气势夺人。” 高鸿宾表示,光明乳业在新西兰收购建厂,雅士利在新西兰建厂,宁波牛奶公司在澳大利亚投资牧场,伊利更是大手笔地勾画全球发展方略。“过去我们只是买牛,现在是买厂;过去是你来,现在是我往,交叉投资,相互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中国奶业与国际合作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消费
“中国奶业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必须结合本土国情和消费需要,以产品升级、供应链效率和服务响应升级为导向,全力推进奶业共生经济。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共生、共享、共赢的奶业生态圈;打破产业发展壁垒,建立奶业新供应链关系,一起推动产业升级。”卫岗乳业董事长白元龙提出,经历了“市场为王”“奶源为王”两大阶段,中国奶业发展将正式迈进第三阶段——“供应链为王”。
白元龙解释,“市场为王”时代,即过度重视市场,忽视奶源建设,并由此引发各个乳企之间的奶源争夺大战,最终导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奶源为王”时代,具体表现在矫枉过正,过度强调奶源建设,而市场培育、产品创新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停滞不前,导致国产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造成国内奶源过剩危机,洋品牌大行其道。目前,中国奶业进入全新的大转型时期,“供应链为王”时代已然来临。具体表现在:通过产品升级、供应链效率和服务响应升级推动奶业供给侧改革,突破了以“市场为王”或“奶源为王”的单一驱动力,通过奶源、研发、生产、检测、物流、销售等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协同效应,建立生产和销售相互平衡的奶业共生体系,实现共生共赢。
高鸿宾认为,应坚持供给侧改革,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提升奶业消费。目前我国奶类消费增长缓慢,原因有三:一是消费者对当前收入感受和未来增收信心不高,甚至有所回落;二是消费倾向影响,去年全国居民财富增加17.6%,但其中七成是房产,除房产之外,居民消费选择排序依次为旅游和教育;三是乳制品结构单一,奶类消费发达国家是“吃”奶,即消费大量的干乳制品,而我国主要是“喝”奶,即消费大量的液态奶。如美国人均奶酪消费16千克,欧盟人均18.3千克,折合生鲜乳160千克和183千克。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供给侧改革,不断创新,开拓市场。我国有些企业已开始生产奶酪,年增幅超过20%。
当谈及辉山乳业遭浑水做空,今年3月在港交所股价暴跌事件时,高鸿宾指出,导致辉山事件的原因并非出在质量安全或生产经营上,而是在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企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企业发展压力较大,有成本压力、销售压力、环保压力,也面临金融风险。对于环保压力,要正确认识,环保跟畜牧养殖不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要运用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加强粪污综合治理,变废为宝。面对压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品企业。”他说。(记者 陆悦)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