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中国机器人遭遇缺“心”之痛 三大核心技术欠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双11”,一款扫地机器人进入网上家电销售前10名,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小米手机和创维电视。听起来高大上的机器人就这样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11月23日开幕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机器人。发展似乎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现状到底如何?业内专家给我们带来一些冷思考。

200万台的尴尬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全球机器人拥有量不到200万台。而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2000万台。机器人作为一种产业或者产品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的介绍令人惊讶。

这是为什么?曲道奎认为机器人技术的严重滞后导致机器人市场表现不理想。

从市场表现数据可以看到,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每万人拥有62台机器人,中国为每万人30台。“机器人的替代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全球平均99.38%的工作还是人来做,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6%多一点,在中国99.7%的工作还是人来做。大量工作机器人不能替代,原因在哪儿?关键是机器人技术无法支撑。”在曲道奎看来,机器人不具备替代人工作的条件,不在于成本和价格,而在于产品功能和性能不能真正满足制造业大批量刚性需求。

“缺少感知系统、缺少灵巧性,按照人类来讲,机器人只能算是一个严重的残疾人。”曲道奎说,众多技术限制使机器人只能局限在制造业很窄的一部分里。

目前状况下,机器人只能做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在真正需要灵巧性的或者需要变通的环境中,机器人无能为力。没有一定规范的工作,机器人也做不了。此外还有安全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现在不能协同工作,工业机器人工作时必须被围在一个笼子里,避免伤害到人。

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技术亟待突破?曲道奎分析,主要是灵巧性、自主决策能力和交互能力。其中交互性是指不像过去靠编程、键盘交流,而是通过其他交互方式,解决机器人与人的共融性。“这几个技术突破以后,机器人才会摆脱现在只是作为一种机械设备在专用领域应用的现状,从而进入广泛的市场。”他说。

中国机器人产业别光重速,还要重质

2009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