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驱动 产业集群崛起
中药材产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的“5张名片”之一。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对道地、大宗和特色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种子种苗繁育、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建设等重要工作,全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七月的黔中大地,满目葱郁。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丰收在望,20余个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生机勃发,一批批精深加工中药药品不断上市……贵州中药材产业集群正在强势崛起。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贵州省大力实施中药材基地县建设工程,着力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达到药材真实、优质,使中药材成为有影响力的地域品牌。
采取“企业带动产业”模式,贵州积极鼓励省内外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医药企业在贵州省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已有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省多个中药材产区建设种植基地,通过“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和金钗石斛等5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有27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玄参和洛党参,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目前,全县玄参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产值2160万元;洛党参种植面积达9000亩,产值达3000万元。
在实施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的同时,贵州省还大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选择20家以上医药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益佰、百灵、神奇、同济堂、威门等制药企业成长良好,在全省不到30家上市企业中制药企业占9家,三分天下有其一。
实施大品种培育工程,将天麻、杜仲、太子参、半夏、石斛、艾纳香、头花蓼、淫羊藿、何首乌、续断、钩藤等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基础的特色品种打造成药材大品牌。目前,单品种种植规模上万亩的达30个,太子参、石斛、天麻、杜仲、薏仁、刺梨等面积、产量居全国首位。有154个民族药品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
大力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抓好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中国药材总公司、中国中药和香港培力集团等知名药企落户贵州,共建园区、共建种植加工基地。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围绕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推进施秉、独山、七星关区等省级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重要中药民族药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中成药提取、原料药、大健康产业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如今,中药材产业园区异军突起,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统计的23个中药材种植园区,共种植中药材48.79万亩,带动农户40.6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8.98万人,中药材初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产值5.6亿元。
随着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和提升,贵州省医药工业园区和制药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目前,贵州已形成了以益佰、神奇、同济堂、信邦、百灵、汉方等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以贵阳为中心的“环贵阳制药产业带”,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不断涌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