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农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也随之悄然改变
农村这些在互联网应用下形成的转变无疑是让人欣喜的,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转变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在大力支持城市建设的同时,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建设薄弱,村民网络基础知识匮乏,从硬件和软件上都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
在近两年的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的洗礼下,许多农村人的跨年方式从看春晚变成了摇一摇、集五福,互相的问候从“你吃过了吗”到“你摇到了吗”?
这几年,随着农村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互联网深入乡村带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农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也随之悄然改变。红包文化盛行的背后,折射的只是农村买卖电商化、娱乐线上化、返乡创业等等被改变的一角。
买卖方式电商化
可以预测,不出两年,电商交易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将成为人们生活必备技能。目前,通过京东、淘宝来购买生活用品已经越来越被农村人所接受。从当地有什么买什么到想要什么上网买;从农产品土特产等人来买到上网主动寻找买家。交易方式从点到点变成点到面,这是农村交易发展的趋势。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农村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但目前县域零售业相对落后,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在本地,消费者可能要面临“买不到”、“买到贵”、“货不正”等问题,网络渠道的普及恰好解决了这方面的需求,农村消费者可以和城市消费者一样,享受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多样化、性价比好的产品,且随着物流的布局,货物在路上的时间将大幅缩短,越来越多消费者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
中国市场的电商渗透率已经是世界领先,县域购物的势头增长更是猛烈。来看一组最新的数据,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去年的前10个月网络零售总额已达2.95万亿元。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2014年县域移动购物金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50%,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下,面向农村的电商服务更加多元化。从帮助农村消费者购买产品,到帮助他们出售产品,农产品的出售渠道增多。新华社在今年的春节报道中,就举了一个例子,山西省晋中市张兰镇张村村民张风林春节前用几百斤玉米从一家名为“田农宝”的以粮换物网站上换回了一部新手机。“我既买了东西还从网上卖了粮食。一斤玉米的价格还能比市场收购价高出1毛2分钱,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
几年前,京东、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就相继高调提出“互联网+农村”的战略。京东主动接入农业部的“信息进村入户”项目,直接对接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站,将其作为网络代购点,以及农村物流的配送站和自提点,希望用“县级服务中心”模式来撬动农村市场。阿里则展开淘宝下乡运动,打造一个“消费品下乡、农村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并提供包括金融在内的综合服务。苏宁云商2015年计划建成15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并计划在5年内建立一万家,深入全国乡村,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这些布局无疑加速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娱乐方式线上化
互联网为农村带来的,除了交易方式的转变外,影响最大的还是娱乐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带来的海量资源和信息,填补了因为娱乐设施缺乏而导致的精神空虚。上网浏览新闻、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小说成为越来越多农村人的休闲方式。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娱乐正在侵占农村移动互联网市场。农村居民对于移动端的新闻资讯、小说、微博、购物网站、生活服务网站、软件下载、地图、音乐、视频、图片、博客、游戏、社交等类型的应用使用率越来越高。
但对于农村网民而言,泛娱乐化功能的过于普及不一定是好事,说明在他们眼中互联网尚未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变为可提供多元服务的应用平台。当城市人的兴趣已经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深度服务,习惯用手机购物、买机票、预约出租车时,绝大多数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依然停留在打游戏、看新闻、看小说的阶段。
返乡创业风开始吹起
在涉农电商的带动下,农村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必争大市场。在马云“涉农电商未来会是一片蓝海”的论调下,这两年各大电商在农村的布局都是大手笔。布局的背后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农村电商的市场前景被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认可,可以预见,在农村电商的带动下,大批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将回流到农村,回到家乡参与农村电商服务站、物流等环节的建设。
且去年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鼓励输出地资源对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原本从农村出城,到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性回到农村,人才开始反流。
未来,对于互联网+农村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将会带动更多的人才向农村流动。
未来发展还靠通信建设
农村这些在互联网应用下形成的转变无疑是让人欣喜的,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转变是大势所趋。但是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在加大加深,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万。目前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和30.1%,相差34.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0-40岁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比城镇地区低15-27个百分点。
这串数字说明很多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在大力支持城市建设的同时,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建设薄弱,村民网络基础知识匮乏,从硬件和软件上都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
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的使用普及,但如果硬件设施不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距肯定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最迫切需要改善的,就是农村在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总投资1.13万亿建设网络,还将实现农村4G全覆盖。
各大通信商也在解决接入设备的问题。在整体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电信运营商通过对农村地区硬件和网络的完善来带动农村地区市场的增长成为趋势。比如移动就在大力推动农村4G网络建设,和各地政府合作打造村村通高速信息网络,打通农村信息通信的最后一公里。
只有在硬件和网络完善的基础上,未来互联网才能带给农村更大的可能。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