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拆解分析互联网农业社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互联网+农业”一直被视作一片蓝海,从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上看,都是大有可为。众多创业者、互联网大佬纷纷投身互联网农业之中,却又大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商这一条路。

  走电商这条路的“互联网+农业”,无非是两个目的,和农村人一起赚钱和赚农村人的钱。其中,为了和农村人一起赚钱这一块,也就是农产品电商,主要以B2C为主,可谓是杀得个昏天暗地,尤其是生鲜电商这一块,连国企都来掺了一脚(中粮我买网),干快递的也来(顺丰优选),各大原有的电商巨头(天猫、京东)也各自开辟生鲜板块。而至今为止,让笔者眼前一亮的生鲜电商却不多,一是一群传媒人捣鼓的“本来生活”,不得不说,“本来生活”和“褚橙”一起也算是大火了一把,近期则是发展受阻,“潘苹果”和“柳桃”都没能火起来,为了突围,开展了O2O和B2B业务;二是“一亩田”,避开B2C的锋芒,瞄准了B2B市场,前期也算是风生水起,可惜不幸触礁,疑似C轮融资失败,进行了裁员。

  跳出电商去看互联网农业,可能是受知乎成功的影响,有不少企业另辟蹊径,走上互联网农业社区这一条线路。笔者通过对市面上多款互联网农业社区网站的体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来与大家讨论互联网农业社区需要具备哪些功能模块、资源需求,并进行粗浅分析。

  一、问答模块

  互联网农业社区属于行业性网站,针对市场进行了初步细分,因此网站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用户来到专业性较强的网站,往往是抱着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来,出于社交目的的用户较少,再由于有知乎的成功在前,所以问答模块是绝大部分新兴农业互联网社区主打模块。以两个典型产品为例:

  (1)、“农医生”。是最为典型的农业问答型社区网站,依靠认证专家来解决用户问题,类似于互联网医疗“网络问诊”的形式。认证专家的形式保障了答案的准确度,有利于社区的专业性,但同时削弱了社区的社交属性,虽然普通网友也能在问题下评论,但基本是专家与网友之间的交互,而网友间的交互较少。

  (2)、“我会种”。则是将问答模块做的最像知乎,并没有官方认证的专家,每个人都可大胆地发表自身意见,被大家所认可的专家都是依靠自己的回答被多数用户所认可,才成为社区中的“KOL”。

  两种类型中,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加强社交属性能有效得提升用户对于社区的黏性,SNS形式的社区核心就在于社交,为用户打造一个社交平台。当然没有官方认证的专家“坐诊”,并非就意味问答类社区就不需要专家资源,尤其在网站前期,用户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无法依靠用户去回答问题,这时如果手握有一笔专家资源对于网站的良性发展极为重要。而没有官方认证的专家,则需要运营人员更多的手段,让专家融入到社区之中,通过“造星”让专家在社区成为“KOL”,后续的“KOL用户运营/红人运营”也是对于运营人员的一个考验。

  二、文章模块

  很多互联网社区产品中都有着发布文章的功能,BBS类就不用说了,知乎的知乎专栏也已经在测试之中,微博也有着文章发布、长微博功能。对于问答类互联网农业社区来说,发布文章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的专业性、内容的多样化,提高对用户的黏性。一般而言,文章模块采用用户自主发布、用户投稿、专栏文章、官方文章等几种形式,为了控制文章的质量,大多采用用户投稿、专栏文章和官方文章。其中官方文章是所有社区都会存在的一个功能,而用户投稿和专栏文章在各有取舍,例如“我会种”采取的是用户投稿形式、而浙江传化旗下的“绿科邦”则是采用专栏的形式

  其实在笔者看来,不管是采用用户投稿还是专栏,都只是前期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在后期将会是考虑到文章模块的社区都会有的形式。在前期的战略选择上,选择用户投稿利于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发言欲望,成本方面会提高一定的人力成本用于文章审核;而选择专栏,则是利于KOL用户的运营,是对于KOL用户的一种有效运营手段,成本方面则主要考虑稿费的支出。在问答类社区用户自由提问的UGC形式基础上,文章模块是保证社区专业性的PGC形式的补充。尽管用户投稿从名称上看似UGC,但其实通过专业编辑的审核,运营人员对于投稿用户的维护,到头来还是个PGC的形式。

  三、群组模块

  群组模块在国内社区产品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豆瓣了,其次应为果壳。不过如果将百度贴吧看为一整个社区的话,百度贴吧下的各个吧也可勉强看作是各个群组,那百度贴吧当之无愧的第一。互联网农业社区产品中有着群组模块的不多,笔者了解下来,只有“绿科邦”有着这样一个模块,另外则是 “农管家”(北京农管家科技产品,非老刀网旗下农管家)在其APP上预留了群组入口。

  笔者认为群组模块在一个社区中最易提高社区的社交氛围,原因很简单:1、群组成员在爱好、工作、目的上更容易有相同点,谈论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2、群组创建者往往都扮演起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群组氛围和控制群组发帖质量。但另一方面,群组模块会使用户对于问答模块的需求降低,如何使群组模块和问答模块不产生太大冲突是从产品设计和社区运营两个方面都需要去考量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笔者对于群组模块还是比较看好的。

  三、APP|微信公共号

  APP本来只是属于社区的一个形式、载体,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盛,特将APP拿出来说上一说。APP相对网页来说肯定是相对简化的,不过现在APP极度受重视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网页更加简化(例如:农医生),甚至是没有网页只有APP(例如:小农人)。

  其实笔者认为网页版是否需要重视另说,但还是需要的。据eMarketer对中国2014年19岁到59岁的人群智能手机普及率的调查,2014年农村19岁到59岁的人群智能能手机普及率只有32%,网页版的存在利于对剩下68%的开拓。同时,让用户多一个渠道来浸泡在我们的社区中,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网页的制作、维护和运营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这可能也是约束众多公司的原因。“绿科邦”有着功能齐全、精细运营的网页,其很大原因也是背后传化集团强大财力的支持。“我会种”的网页功能虽然单一,但是UI设计上比较优秀,还做了响应式网站,值得称道。

  再说回APP。农业问答这个模块不得不说对于APP非常契合,手机的便携性使用户在田间、农场上,有任何问题只要掏出手机拍张照(当然也可以不拍照),就可以发表疑问,并且疑问往往字数较少,用手机来输入也没有多大不便。另一方面,利用APP的功能开发,还可附加许多功能,例如群聊、视频直播等,都可以考虑与农业社区APP相结合。从APP中,还能看出许多企业的野心,例如农医生便利用了手机的定位功能,在APP中嵌入了农资店O2O功能;田田圈则发行了多个APP,田田圈、作物圈、农集网、田田卡,其中农集网是电商产品,田田卡是支付软件,野心勃勃。

  四、微信公共号

  说完APP,再来说说微信公共号。各个公司对于微信公共号定位、看重程度以及自身的资金情况不同,多数公司的微信公共号都是仅作为文章发布平台来运行。“我会种”与“农管家(非老刀网版)”的公共号就比较下心思。“我会种”的服务号接入了自己的网页,因此通过服务号能直接进入提问和个人中心;“农管家”的订阅号中则放入了许多附加功能,例如农业贷款、农资团购、农产品出售等。但无论是公共号的功能如何强大,能够吸引到用户、拥有一定的用户量才是一个公共号能够施展开手脚的前提。

  五、聊天功能

  将聊天功能放在APP之后,是因为聊天功能更多的体现是在于APP之中。用户通过社交平台所结识的好友,随着社交关系的深入,肯定会出现聊天这一需求。如果APP中没有聊天或者私信这一功能,必定会出现用户通过其他软件进行交流的情况,这样社交平台就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当然,大多数的产品都会有聊天或者私信的功能,例如“绿科邦”就是将聊天功能开发的比较完善的产品,不但可以发送表情、图片、视频,还可进行实时通话、视频通话。这是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让用户的绝大部分需求尤其是社交需求都停留在自己产品中的重要举措。

  但是聊天功能的开发对于社区存在一定风险,如果用户的问题能够通过聊天来解决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户发帖、提问量的减少,社区的活跃就会减少。这是产品和运营都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如何去规避或者解决这一风险。很大可能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群聊功能在农业社区产品还未见到过(群组功能不代表群聊功能)。

  六、线下资源

  最后笔者想要提一下的便是线下资源。笔者看来,如果仅仅是做成一个农业问答类社区网站,各个产品通过各种方式对农业专家的笼络及自身运营人员的支持,是可以做的风生水起。拥有线下资源的产品可以多一点获取用户的渠道,但是只要其他产品舍得花钱,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还是可以弥补一定先天差距。但如果考虑到后期的业务拓展,如果拥有强大的线下资源,便意味着可以快人一步。从这一点看,笔者推荐浙江传化集团旗下的“绿科邦”、深圳诺普信旗下的“田田圈”。

  以上提到几个功能模块及资源需求,各个产品都各有取舍,就算是有着相同的功能,细节上也是各有千秋,这所有的选择也慢慢都构建出了各个产品的差异化。互联网农业社区开始逐步竞赛,到底是谁能够脱颖而出,还需时间的考验。

  文章来源:www.greentechplace.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