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银行为资金存管设苛刻条件 P2P被“卡脖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最近,很多地方银行已经主动和第三方支付做联合存管,态度很积极,甚至有些南方银行也跑到北京来了,但是很多平台存管无法落地。”一名平台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说。

  距离去年12月底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已过去半月,各家平台陆续开始行动起来,朝着细则的方向规范自己,但不少平台发现自己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银行存管。

  1月12日,在《华夏时报》举办的首期互金私董会上,多位平台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资金存管门槛较高,大部分平台不够格。

  《意见稿》给P2P机构的过渡期为18个月,如果不完成资金银行存管,平台极有可能面临关门窘境。融都科技副总裁邵建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平台接入银行的存管系统在技术上是不成问题的,但银行需要通过监管要求及用户使用体验来完善系统降低存管的门槛。

  银行存管门槛高平台难攀

  近日,深圳、上海、北京陆续叫停了P2P等新增互联网金融公司登记注册,这是《意见稿》出台后地方金融办首次收紧网贷行业的监管措施。与此同时,部分地方金融办正在制定方案,拟对存量不合规操作的P2P机构进行清理。

  眼下,存量平台的日子也不那么好过。“最大的问题还是银行存管,现在很多平台都不够格。”一名平台负责人在私董会上的发言引发不少认同。

  《意见稿》要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上述平台负责人说,现在很多银行的资金存管都对平台设有很高的门槛。“比如要求是国有或有国企参股控股,或是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存续期在三年以上,还要交大笔保障金。我接触的无论是城商行还是国有银行,准入条件大致相同,没有多少愿意降低门槛的。”

  尽管监管细则没有对注册资本门槛提出明确要求,但是资金存管这块又卡了大部分平台的脖子。有平台负责人称,自己与数家银行沟通资金存管合作,多数银行担忧自身声誉被P2P平台拖累,要求极为苛刻。

  目前完成资金银行存管工作的P2P机构屈指可数,主要模式有纯银行存管模式和联合存管,联合存管主要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开立交易资金专用账户,委托银行对专用账户内的各家P2P机构客户交易资金进行存管。

  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具不具备资金存管资格尚存争议,而银行自身系统也是个问题。此前有平台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说:“我们和银行签了协议,但存管一直没有办下来,说是后台系统没弄好。”

  即使成功接入银行存管系统的平台,耗时和精力也颇多。积木盒子联合创始人魏伟透露,为了实现系统对接,积木盒子专门组建20-30人的技术团队,花费8-9个月时间与民生银行进行系统对接。爱钱帮创始合伙人赵静婷介绍,银行不太熟悉互金业务,“我们与银行双方技术团队一起做的,但整个方案其实是我们往前推,前后总共花了一年时间。”

  截至目前,中国有2500多家平台,要成功对接上银行存管系统,可谓是粥少僧多。目前比较成熟完善的存管系统为证券交易系统,股民的银行账户与证券账户实现对接。

  “这个主要是适合交易所的,但是P2P的业务流程和交易所模式完全不一样,无法照搬这个系统。如果银行不了解P2P,设计的系统会有瑕疵,用户体验也不好,难以满足P2P机构的产品创新与实时交易资金快速到账的需求。”邵建良认为,现在平台、投资者、借款人三方共用一个账户,就是资金池模式,很难监控资金流向。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与银行协商制定P2P资金存管操作细则,对银行存管模式也会作出明确规定。“未来存管的门槛将由监管层面来明确,如果不明确对平台反而是利好,因为标准由银行来定可高可低。实际上,银行对存管的需求量比较大,它们需要这块业务。”邵建良说。

  平台成本会上升

  对于P2P行业而言,随着监管的逐步落定,未来平台的运行成本无疑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平台的利润空间会受到挤压。

  以存管为例,平台还需要交纳存管费用。有平台负责人介绍,“现在平台大多作拆标,存在资金错配、期限错配,P2P盈利来源主要就是利差和拆标。比如说借款标的如果是1年或2年,12个月期限的没有多少人去买,只能拆成短标,短标的收益低,如果是一对一完全匹配,会损失部分投资人。”

  过去,一家公司花几十万就可以买个平台上线,现在无论是平台的服务器、防火墙系统都需要提升。业内计算,银行资金存管再加上信息披露等,要全面完成这些配置,P2P平台起码需要设立上百人的技术团队,而当前市场上能拥有这样技术配置的企业凤毛麟角。

  在华夏私董会上,信息中介与平台转型也成为讨论焦点。有市场人士称,因为信息中介是要投资者自己来判断风险,这会流失部分客户。“因为理财和投资是两个概念,很多平台开发一站式理财,而投资的专业程度上相对较高,只作信息中介会赶走一部分的理财用户,所以未来资金端会趋紧。”

  信和大金融总监张申认为,中国很多投资人层级还是相对较低,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但即使是中介平台,也应该有风控和推介标准,应该做些指引筛选引荐给投资者。”

  合众金服负责人说,“作信息中介平台对一个平台利润有所压缩,这次监管可以让更多踏实做事的企业留下来,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

  现金巴士负责人唐明君则表示,细则在信息披露上应该有所区分,比如借款人端分企业和普通借款人的信息披露是不同的。“意见对P2P的规范是去除行业的害群之马,净化行业,但可能会造成另一个结果是消除了差异化,优质公司的优越性无法体现。”

  张申认为,无论是互联网系的平台还是传统系,作金融要靠牌照吃饭,“有些平台的牌照很多,监管出来后企业转型的方向可以是打造一个平台,资产端通过其他公司来作,不同的市场主体有不同的监管。”民信副总裁苏琴认为,从监管主要是基于保护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正规发展考虑,目前各平台仍需要苦练风控内功,为实体经济服务。

  另外,针对有平台称自己不是信息中介的侥幸心理,现场讨论认为,这可能会导致自己被排除在行业之外。“在监管范围之外,很多地方走不通,比如到工商局作广告需要备案,可能连推广都作不成。监管释放的信号是不断慢慢完善。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三不管的地带越来越少,慢慢会形成监管体系,而且未来混业监管是趋势。”大家一致认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