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互联网巨头都向往的“到家服务”会如何改变你每天的生活?
在改变世界之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
上周六,以上门美甲出名的创业公司河狸家举办了一次促销。一天下来,河狸家接到接近 47000 个上门美甲美容的订单。整个平台上 3000 多位手艺人,有 131 人在那天收入过万,当中最高的一位拿到了 7.7 万。
从去年 3 月网站上线开始算,河狸家做上门美甲服务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在此之前,美甲并不是类似保洁、外卖一样的上门生意。哪怕只是做一个基础的指甲护理,消费者也只能从街边的美甲店里挑一家坐下。
如今,像美甲一样,从店面转移到用户家中提供服务的还有很多,仅河狸家一家就已经把业务从原本的美甲扩展到美容、美发甚至健身。越来越多创业公司开始做这件事,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每个方面,足以让你一整天,甚至一周都不用出门。
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想为你上门服务
在这时,大公司几乎是前后脚迈进了这个市场。
今年 3 月,360 在手机助手里加入了上门服务,让你一边给手机杀毒,一边顺便请人来家里把衣服洗了。数日后京东开始测试帮用户从超市代购,一小时内送货上门的服务。不久,这个业务被分出来,变成名为“京东到家”的上门服务平台。
4 月 21 日, 58 的到家服务在搬家、保洁、美甲的基础上开始接入洗车、按摩等第三方服务。消息宣布两天后,团购服务美团在客户端里添加了上门服务的分类。
接下来两个月里,点评、京东、58、美团各自进入了更多到家服务。百度也将新增的“生活+”放在了醒目的位置,外卖、大厨、药品、洗车等上门服务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入口。
这个市场是如此之热,甚至连卖机票的去哪儿,也考虑到了你叫外卖的需求。
尽管其中的一些做法看起来完全不靠谱,比如一边查酒店一边叫外卖,或者一边清理手机垃圾一边请阿姨来家里清理垃圾。但是一拥而上的大公司们起码代表了一种趋势:到家服务会变成生活的常态。
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你并不需要一家家去按摩店、4S 店、美容院或是餐厅,坐在家中,通过手机上的一个个应用,各种提供服务的手艺人,都可以在你有空的时候,上门提供服务。
继快递员、送餐员之后,提供上门服务的美甲师、按摩师、洗车师傅、家政阿姨都会成为你家的常客。无论是妈妈能帮你做的还是不能帮你做的,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准备帮你做了。
为了告诉你到家服务可以怎样改变日常生活,我们想象了一个日程表。如果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用上门服务安排自己的一周,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到家服务的一周
它们已经解决了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吃饭、健康和出行,甚至解馋、社交、修理这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被覆盖到了。
其中的一些你原本就可以用电话叫上门来使用,比如订餐、叫车或者送花,而另一些则是你可能没有考虑过叫上门来的服务,比如送药、贴膜甚至是修手机。
如果遇上周末这样的整日空闲,完全可以一天换上五六个不同的“约会”对象:不同的服务提供者。
到家服务的周末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现在可能已经很难想象,订一辆车下周一早上去机场,需要从翻开密布电话号码的黄页,找到一家租车公司的电话、地址开始。
当互联网公司刚开始为用户提供生活类服务的时候,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将黄页搬到了网上。它们向商家收取费用,将商家的信息展示出来。在去一家餐厅吃饭之前,你可能会打开点评看看地址、评价和招牌菜,或者看看周围的餐厅哪家有团购,就去哪家。
而商家则需要向互联网公司支付费用以获得更好的曝光。然而,即使点评、团购类网站已经将支付抓在了手中,用户可以直接在应用里点餐、结账和评价,但这并不能取代一个事实:平台无法接触到服务的流程,无法控制商家。
离开互联网公司的展示和推广,商家仍然能够正常提供服务。没有互联网公司帮它们增加曝光量,最坏的后果不过就是少挣点钱。
此外,由于商家直接与互联网公司结算、甚至连服务的评价也直接是写给商家。服务人员表现好坏与他的收入并不完全挂钩,提供更好服务的动力也没有到家服务这么高。
就像曾经的打车大战。2013 年,各家公司在中国加起来烧了几十亿,却还是没有改变“用车”这个行业。问题就在于,出租车司机并不一定通过它们的服务才能赚到钱。
但是 Uber 在全球的成功模式带来了启示,它绕开了中间人,通过技术有效分配人员,获得的收入则直接与提供服务的人员分成。同时,司机只有一种方式接单,就是等待系统分配——控制权就牢牢控制在了 Uber 手上。
这也让这家公司能够用标准化的方式,快速扩张到更多的城市的模式。所以仅靠打车服务,Uber 就在短短 6 年时间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创业公司。今天,滴滴快的、神州等原先试图通过出租车和租车切入运输市场的公司都转向了同一种模式,也就是专车服务。
得到启示的并不仅仅是用车这个行业。
类似的模式在 2014 年 3 月被河狸家首先在国内套在到家服务上,做起了美甲上门的服务。而就在河狸家上线半年后,大公司们都来了。做分类信息的 58 同城整合了阿姨、搬运工和美甲师,推出了到家平台 58 到家。
从多个独立应用到聚合平台
如今的到家服务,已经不是小公司创业能靠自己干好的活了。百度、淘宝、京东、58、美团、点评、360 都开始在用各自的方式,想要承包你在家能使用的一切服务。不管是自己从头建一支团队还是接入独立的第三方创业公司,总之,更多的钱、更多的流量被大公司带入了这个市场。
这些公司怎么提供到家服务?
一开始,河狸家这样的创业公司只能做垂直领域开始,做类型比较单一的生意。这种模式起步非常容易。比如,上门按摩功夫熊刚推出的时候,在全北京只有 30 个按摩师提供服务。
但是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它们的成长速度比起按摩店开分店的速度,要快得多。在上线的一年多时间里,河狸家平台从北京起步,如今已经覆盖了六个城市,提供的服务则从一开始的美甲,衍生出美容、美发、健身等与美相关的分类。
看似不赚钱的洗车服务也是同一个道理。呱呱洗车董事长郄建军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曾表示,单纯做洗车并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他们未来也要做汽车轻美容等高利润的服务。
一方面垂直领域的创业者在横向拓展品类,另一方面,大公司也在用自己的流量吸收更多的服务。随着今年四月 58 到家宣布建立 2.0 平台,到家服务业也有了聚合综合多类服务的地方。于是上门服务也有了像京东、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平台,既有了自营部分,也有来自第三方的服务。
亚马逊早年创造的“自营+第三方”平台在电商领域就是一个有争议的模式,因为当一个新的生意足够有利可图的时候,平台便会自己去经营这个业务,早先的第三方商家便会被赶走。
与此同时,和团购或者打车服务不同,到家服务种类繁多,而其中除了叫车和叫外卖,其它所有上门服务的使用频率都不高。从这一点来看,平台方不急于扩大自营范围也是算好了的。
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也是平台在品类扩张上相对慎重的原因之一,58 到家副总裁郭义告诉《好奇心日报》:“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自营业务不会有大跨度的增加。(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需要找到那么多人,对各个领域都很熟悉”。
平台基本上不会要求第三方签署入驻的独家协议,在各家不同的平台里,实际上在具体的品类里,可能用户使用的都是共同的那几家。
当然这些大公司里面也有不靠谱的。比如 360 和去哪儿,前者把到家服务的入口放到了下载应用和清理内存的手机助手里,而且还接入了像美团外卖这种原本就是平台级的服务;后者则作为一个订机票、酒店的服务,居然也接入了外卖服务。
到家服务最终会改变工作的定义
尽管有许多不完善,但互联网公司的密集进入已经改变了这些行业。
对于消费者而言,到家服务只是砍掉原本前往店铺消费的一个过程而已。实际上,去除了中间人和实体店铺之后,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平台变成了巨大的店铺,而手艺人自己为自己的服务质量、评价、品牌负责。
上门美容服务“美容总监”的一位美容师莫莫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每天她接 8 - 9 个订单,有些老顾客一次下 3 - 4 个订单,半天的时间里会把全身护理都做了,她的收入基本上每月都能过万。而原来在美容院里,同样的工作量之下,她的收入大约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收入模式变化
此前一个美甲师的收入是和店铺的生意直接相关的。而实体店除了要负担商铺的房租等硬性成本外,店铺需要付出各种线上线下的推广营销费用,而老板和店长的收入也直接来自美甲师的所得。
到家服务改变了这种模式。用户在手机应用里,通过一个按钮就可以选择想要的服务,对于没事打开手机应用打发无聊的用户来说,使用到家服务就像平时逛街、逛淘宝一样,是一种随时都会出现的需求。
用户发出需求以后,算法会自动为其匹配能够提供服务的人,每一笔订单都会直接对应到有空的手艺人,没有了中间人,沟通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此外,到家服务将场地从店铺转到了每一个用户的家中,于是原本实体店铺需要考虑的地段、人流量、店铺装修等,都不再重要。至于中间人、店铺、老板、店长,到家服务平台用系统、算法、流量和主管取代了它们。
在改变世界之前,还有些事没有解决
尽管还有一些到家服务的公司雇佣员工,然后再接入互联网平台,就像专车服务早期在中国依赖雇佣司机的租车公司一样。
但没有什么事比“怎么赚到更多钱”传播的更快,从业者必然会逐渐脱离这类公司直接作为个人加入平台,获得更多收入。
砍掉中间人、建立一个更有效率的机制当然不是坏事,但这个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质疑以及冲突。过去半年时间里,专车司机与执法机构的冲突便是最直接的体现。冲突中有传统公司丢失市场的反扑,但也有实际的问题,比如就业者工作期间的保护、退休或者生病之后的生活保障。
今天几乎所有的到家服务都还在发展初期,利用高补贴、低分成吸引服务人员。当服务人员收入从一个月 4000 跃为 12000 时,所缺少的保障不是什么问题。
但随着从业者数量增加,用户粘性形成。占据主导的互联网平台将会减少补贴、收取更多提成,毕竟这是它们利润的来源。在叫车服务发展最成熟的美国市场,Uber 司机的最主要来源已经是低收入的外来移民,他们的收入分成也从最初超过九成变成今天最低七成,这还是在车费下降的情况下。
当必然到来的收入回落发生之后,目前被掩盖的矛盾都会被激发出来。就像本月早些时候,希拉里·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按需经济’带来了令人激动的经济发展和创新。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严肃的问题,比如工作环境保护以及未来的好工作该是什么样子。”克林顿提出的疑问得到多位投资了这类公司的科技风险投资人的支持。
而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监管机构,目前都还没有答案。这些问题将在到家服务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被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到家服务将传统工作岗位的形态推向何处,它一定不会是我们曾经所熟知的样子。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