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恰逢浪潮之巅,我为什么还说它已经走到了尽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4-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虎嗅注:作者从技术、交互方式、社会组织着三个角度论证了互联网为什么处于浪潮之巅,并在论述过程中得出“技术层面上,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走到了尽头”的结论。而下一波技术、交互、社会组织的形态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大学时候读吴军的《浪潮之巅》,悉数百年IT发展史上的所有超级独角兽,深感震撼。看似没有联系的公司、技术,似海浪般次第涌来,每一轮浪潮都有属于它的巅峰时刻,而每一个超级独角兽都是乘着自己的浪潮到达巅峰,同时,每一波浪潮都在最高峰之后被后来者所淹没,后来者又形成下一波浪潮到达巅峰。

  身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我始终在思考着互联网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中的地位、在ICT的进化历程中的位置及它的来。按照吴军的理论,我却没能找到互联网准确的位置。而最终,在一次与挚友的争论中,有了自己的新想法,记录于此。

  我觉得,“互联网”是个非常奇特的事物,如果仅以吴军的单线程发展的浪潮理论,无论把互联网放在哪个位置都会产生明显的谬误。因为互联网既是一个技术名词,又可以说是一种交互方式,还可以说是一种组织形式。因此,互联网在我眼中,其实是多个线程历史发展中的重合点。归纳来说,互联网在ICT技术的历史线程上、在人与信息交互方式的历史线程上、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历史线程上,互联网都恰逢其时,互联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历史的时间点上,同时满足了3个历史线程中的高点,给了互联网自1989年http协议诞生以来的近30年繁荣。互联网是这3个浪潮波峰的叠加态。

  第1线程:互联网恰逢“技术历史线程”的浪潮之巅

  ICT行业,根基都是信息,而信息相关的事物不外乎几类: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应用、信息与人/物之间的交互。怎么理解呢?

  “信息的收集”指的是从客观物理世界采集信息,理解为传感技术,将客观世界的物理量转化为易于处理的电流或比特;“信息的处理”指的是对信息的加工,初期是对信息编码、加密之类的简单处理后者对比特流的简单运算,后期可以对应于大数据处理信息;“信息的传输”指的是通信技术,从最开始的同轴电缆语音通信,到后来传输比特流的光纤通信,再到后来通过无线介质传播的微波通信;“信息的应用”指的是在处理信息之后,得到的结果给人类客观世界的反馈,并因此带来的价值;“信息与人/物的交互”指的是对于人与信息的沟通、物与信息的沟通,比如前期的人机交互(Windows的视窗交互、现在流行的触控技术、前沿的各种肢体信息与机器的交互)、物联网。

  讲下我对技术发展线程的理解。

  第1波技术浪潮:电话、电报,对应公司“AT&T公司”,主打“信息的传输”。ICT发展初期, 主要是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得到了传输,AT&T乘风而起,成为独角兽。

  第2波技术浪潮: 电脑、芯片,对应公司“IBM、微软、Intel”,主打“信息的处理”。上世纪中后期,随着电脑的兴起,人类第一次可以通过技术对信息进行计算处理。

  第3波技术浪潮:互联网+,对应公司“Google、阿里、Facebook”,主打“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简而言之,是通过技术将信息筛选并传输到对应使用者手中。其实,超文本链接检索、谷歌搜索检索,到后来的ICQ、社区、电商,无不对应这个规律,即将信息筛选、检索,并传输到使用者手中。

  可以这么来说,对于中国,90年代是电信行业的黄金年代,因为他们正处于ICT的第1波浪潮,而90年代后期,联想风头正盛并有过几年好时光,因为联想处于ICT的第2波浪潮,而21世纪以来,BAT、网易、京东、小米,都是第3波浪潮的独角兽。

  在我看来,技术层面上,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走到了尽头,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的、信息处理的领域大都完成 ,放眼最近2年,做美甲O2O的“河狸家”、做推拿O2O的“熊猫拿拿”、做垂直细分领域的“礼物说”、从买手导购切入电商的“美丽说”,可以看到互联网已经渗透到非常细微非常垂直的领域,那正说明互联网的红利蛋糕的大头已经被瓜分完成,只剩下些细枝末节的领域等待挖掘。单从技术角度上,互联网现在已变得太简单,完全没有技术含量,恰似与好友的嬉笑“互联网从业者,无论产品、技术,都只不过是搬砖的农民工”。

  那么,在技术发展线程上,下一波浪潮会是什么呢?

  回顾上面信息类型、和现在的技术发展,我觉得会是“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收集”,而这二者,对应着“云计算”“大数据”“传感技术”“智能家居/车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对海量信息的处理,人类从未能够收集到如此庞大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的处理结果得出人类智能、机器智能的现实处理结果;传感技术是对客观世界物理量的采集,比如你的心跳信息、走路信息等等,并用于人工智能的输入量;而云计算对应的是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智能家居/车联网的根基在于智能,唯有拥有了智能,才能使智能家居用品联网、对信息作出处理;“物联网”植根于使物品拥有身份标识甚至处理信息。

  看到了吗?所有的技术归根于一处:人工智能。允许我创造一个新词,与其说未来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倒不如说是“智能+”的时代。

  可以这么理解,互联网是从服务器到人类的信息传输,这是我们最近这30年所专注的事物,但我们这30年,却忽略了信息在服务器中的处理、和信息从客观世界转变为电流/比特的采集过程。想象一下,“智能+物流”就是无人机运输啊,“智能+餐饮”就是机器厨师啊,“智能+服务业”就是机器人售货员、机器人清洁工啊,“智能+交通”就是无人驾驶车啊,“智能+医疗”就是大数据分析的医生啊......想想都激动,“智能+”行业必然是一万倍的增长!相比于现在的互联网,互联网现在剩下的仅存红利,最多只能是几倍几十倍增长。而“智能+”行业绝不仅仅满足于此,现在的基因生物技术,叠加上“大数据”和“智能处理”,能颠覆出一个怎样宏伟的图景,还有其它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智能及上述ICT技术的叠加,将引领下一波的指数增长。

  记得科技界的一个公理“摩尔定律”吗?唯有指数增长的技术方向才是真正的未来。“互联网+”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吗?不能的。在技术层面上 ,互联网走到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下一波浪潮是“智能+”。

  第4波技术浪潮:“智能+”,对应公司“未知”,主打“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

  第2线程:互联网恰逢“交互方式历史线程”的浪潮之巅

  在我的理解上,ICT行业是由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发)和PM(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创造的历史,RD负责创造技术,PM负责将技术走向应用,走向商业。一项需要人去进行信息交互的技术,必然在交互方式得到支持之后才得以走进生活。而互联网,恰恰又是一种交互的方式。简述下我的交互方式发展史。

  第1波交互浪潮:键盘&Dos系统,交互着眼于“代码”,人类通过敲打键盘,输入机器指令去与机器交流。

  第2波交互浪潮:鼠标&Mcintosh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交互着眼在于“鼠标点击”,视窗化的输入比机器指令更符合人类的天性。

  第3波交互浪潮:互联网&HTTP超文本链接检索,交互着眼于“超链接点击”,通过点击超文本去进行全网信息检索。

  第4波交互浪潮:移动互联网&触控技术,交互着眼于“手指+屏幕操作”,手指的点击与滑动。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就是上面提及的第3和第4波浪潮,因为他们都是基于超文本链接的点击交互,所以大家通常理解上的互联网也即两者合一。那么,下一个可以看见的交互革命是什么呢?现在的技术领域已看到端倪,那即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

  第5波交互浪潮:AR&VR&Hololent系统&其它未知系统,交互着眼于“虚拟交互”。

  第3线程:互联网恰逢“社会组织方式历史线程”的浪潮之巅

  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我把它归于第3线程,而这社会组织方式的历史线程上,互联网将在可见的将来,都不会有下一波浪潮的颠覆,也正因此,互联网尚存一丝生存的机会。简述我的社会组织方式线程上的浪潮更替。

  第1波社会组织形式浪潮:小区域传播,信息的传播局限于地域,表现为“氏族、技术不发达的社会”。人类获取信息的范围局限于身边方圆几十里地,信息的口耳相传非常缓慢,正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所言,传统的中国正是这样的小农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组织形态正如一个涟漪,距离中心越远,振幅趋于零。归纳来说,即小范围的双向信息流通。

  第2波社会组织形式浪潮:中心化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及受体被动接受,表现为“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自上而下的组织形态”。在这个浪潮中,人类第一次接触到除去自己身边的信息,人类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上看到国家新闻、科学知识、世界景物,但是这些信息是有中心的,并从中心扩散开去的,而信息是不能有逆向传输的。

  在组织形态方面,因为每个人都不能直接与其他受众直接交流,只能从信息的最初传播点获取信息,这时候的人类组织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关系链的形成极为困难,一个爱好钓鱼的人与100公里外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人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可能,而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波尔的通信是极为罕见的特例,而这导致了社会组织形态上的闭塞。同时,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市场之下,柑橘的种植者不能及时知道千里之外的销售情况,那么生产便极有可能过剩或不足;如果我想买一只哈士奇,而千里之外的零售商恰好要售卖一只哈士奇,在这种单向传播的时代中是很难实现的。我所能够双向交流的地方依然局限于地位距离,所不同的是这个时代下的人们可以单向接收超越地理位置的信息。归纳来说,即小范围的双向信息流通,加上大范围上的单向信息流通。

  第3波社会组织形式浪潮:去中心化,自组织,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表现为“互联网、全球性的社区和信息传播、更多更垂直的信息交流”。

  全球信息的互联互通带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变迁,引发了诸多变革。在这个层面上,我作为个体,却可以了解整个世界各个方面非常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量之大,必须进行整合,比如说电商整合了买家和卖家的信息交流,互联网金融整合了融资方和筹款方的信息交流,O2O整合了服务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交流。互联网整合了诸多服务,无关技术,这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即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整合”一词,概括了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本身没有创造价值,它只是整合了资源,让需要的人知道在哪里获得信息,并获得需要的东西。归纳来说,即大范围的双向信息流通。

  那么一个问题来了,下一波社会组织形式浪潮是什么?

  我的观点是,在可见的未来,我没有看到更深刻的更有颠覆性的社会组织形式方向上的浪潮,也就是说,互联网在这个维度上, 依然保持在浪潮的巅峰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互联网金融,其实它还可以整合很多资源:农村金融、投资顾问和理财方的信息整合、理财方式与风险的整合;又比如说办事机构的跨地域信息整合、制造业的生产和消费信息整合等等等等。在人类可以拥有整个世界的信息的时候,信息传输、信息整合的任务非常巨大,而在这一方面,互联网在可见的将来也不会落于下一波浪潮之下。

  OK,回归主题,生于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恰好是3个线程中的高点,并形成叠加态,这一效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繁荣,从技术线程和交互方式线程上,互联网将于不久的将来没落,而互联网在社会组织形式方面,给我们社会沉淀下来的价值,或许是比技术、交互的革命更为深刻和久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