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中国北极科研尚处起步阶段应用技术研究几乎空白
搭载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队员的“雪龙”船,近日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中国北极考察和航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雪龙”号也是中国第一艘成功穿越北极中央航道的船只。
2016年,中国多艘商船取道北极东北航道前往欧洲,标志着中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出现了规模化趋势,也意味着北极航道的经济价值得到了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北极开发利用时代的来临,围绕可持续发展需求和适用于北极独特的应用科技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8月27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北极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北极特殊条件下的应用技术研究几乎接近空白,亟待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在北极,当前国际贸易格局下出现的经北冰洋连接远东制造中心和欧洲西北部、东部消费中心的新海上运输通道,大致分为径:东北航道(位于欧亚北缘)、西北航道(位于北缘)和中央航道(位于北冰洋高纬地区)。
“中央航道是水域概念,并不是一条线,是指穿越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公海水域,是连接东北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距离最短的海上贸易通道,全长约2500海里。”张侠说,与东北、西北等沿岸航线相比,中央航道位于公海,无须经过俄罗斯和主张内水化的“历史性”航道水域。
在第五次北极考察回程中,“雪龙”船在没有借助其他破冰船引航的情况下,航行过中央航道的某些区域,此次是、完整地走完了整个航程。
张侠分析说,近年海冰消融加速,原先堆积在北冰洋中央地区的多年冰范围开始缩小,厚度大幅度减薄,这让中央航道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成为可能。
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快速变化对中国天气和气候产生了直接影响,对中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十分显著。
林山青说,北极航道是连接东北亚、欧洲和三大经济圈距离最短的海上通道。中国是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外贸货品中90%以上经由海运实现。因此,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对中国意义重大。
中国目前在北极的开发活动还较为有限,但增长较快。中国航运企业正不断扩大对北极航道经济潜力的探索,油气企业深度参与了俄罗斯亚马尔LNG开发项目,还有其他中国企业也在实际参与北极开发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北冰洋海冰持续消融和航运技术进步,北极航道通航季节不断延长,通航条件不断优化,未来必将极大改变世界经济贸易格局。
“我们觉得科学研究要为开发利用服务。”张侠告诉记者,中国北极科考起步较晚,1999年才首次派船前往,至今已有8次。之前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北极考察主要是在北冰洋的东部和黄河站区域,围绕气候变化问题开展基础性研究。此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在该海域开展作业,开辟了我国北极科学考察新领域,增进了对北极高纬海域的新认识,为利用北极积累了珍贵的数据和航行经验。
林山青介绍,中国将加快实施“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全面提升北极业务能力,建设北极立体观测监测系统,提升认识北极、北极和利用北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