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势、明道、优术”实践“互联网+”保险
如今,互联网“夹”到各个行业,无可争议、甚至摧枯拉朽的改变着世界。保险,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行业,会被快速的颠覆、还是被渐进融合式的改变?未来行业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格局?互联网保险现在已成“风口”了吗?
1、取势——互联网保险积十五年之“势”
2000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中,也有保险行业的身影,甚至充当过先锋——平安的PA18,投资一个亿,轰轰烈烈开始,两年后归于沉寂,后并入集团信息管理中心,同年尝鲜的还有泰康人寿的泰康在线。那时我也在平安工作,从侧面了解了一些PA18参与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举措,我的互联网保险情结始于那个蛮荒的年代。
十多年后,2012年12a月,国华人寿在淘宝销售万能险三天一个亿,沉寂多年的互联网保险才又发出了一些声音。紧接着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保险,这个一直站在互联网“河对岸”的行业,也开始快速推进网销尝试。从2011年的约30亿规模到2014年的895亿,保险网销每年以150%到200%的速度增长,从业主体从10年的几家到现在的80多家,这些数据,貌似保险互联网的春天快要来了。
到现在,从保险行业外部看,互联网在工具层面,已经完成了对保险业的包围,迫使目前的150多家保险公司,都必须有自己的官网、或电子商务网站、或发展互联网渠道业务,以迎合用户的需求。而部分进取的保险公司,将互联网在平台层面进行布局,在围绕用户服务和保险产品方面,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型、探索。如:平安、泰康、阳光等,而一些新兴的保险公司如众安、弘康、即将开业的中华联合寿险,定位就是一个互联网保险公司,整个公司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
从保险行业内部看,传统的管理和营销模式,已经积重难返,对主流300多万营销员机制的诟病,在市场上不太好的名声,已经不是可以简单在营销员人员素质优化上去解决的;虽然,目前还是主流的经营模式,但增长已乏力、滞涨成常态,而且靠理财来带动保险等等,已经走的太偏、太远。
行业内外因素的挤压、政府监管的引导、国际先进应用的经验参考等等。保险,在互联网应用的大潮中,已经积累起足够的势能。巨变,只在时间!
2、明道——互联网保险发展之正“道”
何为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正道?保险、互联网、学术界等有很多的精英在探究、在实践,可谓见仁见智。做为从业者,我们也不妨也做一番分析:
先说保险。毫不夸张的说,保险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设计出的最灵巧的一种商业形态,其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功用是“风险管理”,也就是汇集众多人的小额资金,以经济补偿形式来转移单个个体的风险损失,这是保险最根本的价值所在,也是保险业存在之“初心”、发展之“正道”。
而在我国,商业保险总资产已达到11万亿之巨,但其中人身险部分80%都是理财型的产品,也就是说,保险对于用户来说,成了一个理财的工具。而说到理财,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等各金融行业在理财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并不缺保险这个收益率相对低的“小伙伴”。
本来是用来管理风险顺便理财的,结果变成了理财为主、顺便管理风险,主从颠倒了。为什么保险行业要把“蔬菜”要当成“猪肉”卖呢?业界分析结论是:国人大都没有保险意识、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大都贪小便宜心理、希望投入的钱能回本等等。于是乎,你没有保险意识,保险公司我就强行推销、变着花样推销;你要贪小便宜,我就用理财来包装,反正,先卖出去再说。其实根本上还是传统的保险营销模式,将保险卖变了形,让保险走歪了“道”。
再说人群。年轻人才是真正需要保险、获得足够保障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什么人发生了风险会导致家庭不能承受的损失呢?从理性而专业的角度看,只有家里的经济支柱,当他们遭遇意外、健康导致身故或疾病而失去赚钱能力时,他个人及整个家庭的生活将被改变。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才是最需要保障的群体。而老人和小孩显然不是,老人已经进入退休阶段,可以也应该依托退休金或储蓄等去享受退休生活,再买保险的意义也不大;小孩则还没有赚钱的能力,对于身故及大病等高风险,应该由父母来承担而不是保TA自己
再说互联网。保险价值的回归为什么是互联网?年轻人(以85后为代表)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毋庸置疑,互联网使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和选择权,不再满足于推销式的被动消费。对保险的诉求,最终会从网上去了解、从指头去获取;而当保险的产品与服务供应,尤其是风险保障管理从互联网也能得到了完美解决的时候,互联网保险势必在“满足年轻人的风险保障”这里形成“破局”,走上正道。
随着互联网保险“势力”的崛起,也应该是时候让保险价值回归到风险保障的本质了。
3、优术——互联网保险终极变化之“术”
互联网对保险的改变,在方法或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点:
一个是在消费端,改变了送达方式,由原先的代理人渠道换成互联网渠道。
一个是在生产端,改变了生产方式,直接改变产品形态的设计与定价。
目前互联网对保险的优化大都集中在消费端,把互联网做为一种替代传统方式的渠道,各保险公司自建网站,或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合作等等都是,将保险产品与服务放到网上去,给用户带来的改变是买保险“方便”了。
但,部分从业者已经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对保险在消费端的改变只是基础,是起步,如果不能在保险产品的“形态”和“价格”上能有创新性的突破,互联网保险依然难以大踏步的前进。
那么互联网如何在产品上进行改造呢?有两种新的不同于传统保险的玩法:
第一种:风险管理场景化
在互联网连接起一切的今天,人们“医食住行玩”活动被互联网连接起来重构,从而形成各种新的场景,如:就医不用排队,吃饭不用出门,出行更加便利自由等等,在这些新的场景中,一些人身风险、财产风险的识别及管理也被重新定义,有些场景中甚至不直接需要出现保险产品,但风险依然能得到很好的识别和管理。
举两个例子(分别对应到财险、寿险):
1)开车出行这种场景。对于车辆损坏的风险,以前是找保险公司买交强险和商业险,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平台公司对围绕车的各种资源(4S店、修理厂、车商等)的整合,商业保险产品完全可以变化为一种修车服务,由平台来进行服务定价。用户在网上事先购买(当然这种服务的定价,一定会比商业险便宜),一旦出现事故时,由平台对接的各种修理厂直接维修搞定,甚至不用查勘定损等,过程中你看不到保险,但转移了风险。
这个活儿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在做。
2)对于人的风险管理,也是这个趋势。就拿健康保险来说,互联网正不断整合与优化各种医疗资源(医院、医生、药品等),整合了这些医疗资源的O2O互联网平台公司,可以推出各种健康诊疗服务(取代保险公司现在推出的门诊、住院、大病等险种,并且价格一定更加便宜),对各种群体进行差异化的批发销售,用户只要加入成为会员,购买各种服务,一旦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平台将根据购买的诊疗服务进行对应的医治。过程中没有保险,但用户得到了治疗,转移了风险。
这个活儿据说大的保险公司(如:平安)和互联网巨头(BAT等)在悄悄布局,下一盘很大的棋,而无论谁在行动,都加快了保险整个行业互联网化前进的步伐。
第二种:互联网互助保险
保险产品的定价是根据预先设定好“死亡率、利率、费用率”后出来一个价格,然后在实际经营过程“实际发生率”与“预先发生率”的差就是死差、利差、费差,这三部分构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可保险公司是要赚钱的,所以,传统保险的定价机制,预定发生率会以保险公司盈利为基础,这样,就需要用户承担额外的成本。
而互助模式,不使用预定发生率的定价方式,用户以后购买保险将是参与一个互助计划,先期缴纳非常低的保证金,支付将是在其中的会员出现风险时才发生,因此,完全没有三差的费用,都是实际风险发生时才开始计算和收取保费。
举个例子:
传统保险产品,一个30岁男士购买30万保额的大病保障,缴10年,保到70岁,需要交纳保费大概每年大概在4000-5000元(这个价格已经是很低了)。
如果使用互助方式,他只需参与这个计划,交纳极少的保证金(如:20元),就可以获得了30万大病保障,后续一旦计划中的会员出险患大病,当群体中的会员大于10万以上的时候,每次大概从保证金中扣除2-3元即可。
当然,纯粹以互联网互助方式来运营,在平台公信力,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还需要学习保险的运作经验和能力,那么,将保险产品与互助计划结合,是否是一个既能借助保险的专业性,又能发挥互联网互助威力的做法呢? 懒保险在努力实践。
上述两种通过互联网在保险产品上的改变,都反映在用户的风险管理上得到了“高性价比”的服务,省钱省事,用户得到实惠!
王卫东,男,45岁,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科学专业,学士学位,25年金融保险工作经历,前十年在银行从事信息化工作,后十五年投身保险行业,先后在平安、合众、阳光等保险公司总部任职,历任总公司部门总经理、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等总公司高管职务。
王卫东先生在十五年的保险行业工作中,先后从事过保险业务的前线销售、运营管理、IT系统支持等工作,对保险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以及技术支持等全领域均有长期积累和深刻理解;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在中型寿险公司总公司负责筹建互联网保险平台,在整个保险行业互联网发展的启蒙期,进行了艰苦的创新和探索,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业绩。在长期的保险实践中,王卫东意识到,我国的商业保险,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必将出现革命性的突破,优化并改变行业的发展,于是2015年创建“懒保险”,希望建立一个为年轻人提供省钱、省事获得保障的互联网平台。
文章来源:搜狐
- 标签:
- 编辑:刘柳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