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阜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征求意见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阜新,寓意“物阜民丰,焕然一新”,1940年置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接沈阳市,南邻锦州市,西连朝阳市,北靠内蒙古自治区。全市总面积10326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76.5平方千米。下辖2县5区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常住人口17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2.9万人。阜新是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篮球城和省级园林城市。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查看详情】

  按照《阜新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办法》规定,现将我单位起草的《阜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转你单位征求意见,请严格按照本单位工作职责认线时前将具体意见(无意见写“无意见”)经本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通过机要传输系统(无机要传输系统的通过传真)书面函复我局,逾期未反馈的视为无意见。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据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部署和《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步,科技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阜新市委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阜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投入的通知》《阜新市科技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研究与开发(R&D)人员稳步增长。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0.96%,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排山楼金矿、德尔股份、龙田化工、万达铸业等企业年度研发支出均突破2000万元。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科普活动月”等活动,在新闻媒体创办“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栏目,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全市瞪羚企业7家,科技示范领军企业10家,雏鹰企业29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登记156家,超额完成了省政府“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指标任务。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了较快增长,2020年达到25.9亿元。国家高新开发区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市高企总数的37%。全市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氟化工、铸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均建成至少一个领军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665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十二五”末期的1.44件增长到“十三五”末期的4.42件。

  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十三五”以来,共获省科技奖励24项。“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空天一体化空间信息获取理论、技术及应用”等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巨型岩堆和永冻层赋存条件下生态脆弱区铁路建设环保施工关键技术”等10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用铸铝联系枕梁”等9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避让智能停车技术与装备”等2个项目获省科技发明二等奖。“十三五”期间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58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3.7亿元,均超额完成既定指标任务。进一步加强与沈阳、盘锦和江苏盐城等地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对流合作。参加海外学子创业周,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实施了一批外国专家科技合作项目。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夯实。建立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0个、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3个。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星创天地5个、科普基地11个。阜新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孵化、服务功能基本建立。推进阜新市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平台—阜新市转型创新发展研究院、阜新市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废弃矿井再利用、矿山综合治理、页岩气产品研发等重点项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农业农村和民生科技发展成效显著。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阜蒙县、彰武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园区内正远食品、德美客食品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研发新的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提升。实施科技特派行动,下派科技特派团34个、科技专家140多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科技服务。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50个(项),引领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和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花生种植、树莓繁育、葡萄繁育、水稻种植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9个。草原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治理、医疗健康、节能减排等民生及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实施阜新市引进高学历人才(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引进高学历人才595名。落实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引进外国“高、精、尖”人才5名。十三五期间,获批辽宁省“十百千工程”百人称号、“兴辽英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第七批辽宁省优秀专家各1人;10人获 “阜新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49人获“阜新市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5人获“阜新市科技创新人才”荣誉称号。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长期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充分建立,只有68户企业建立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科技体制改革亟待推进,科技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灵活。四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企业户数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在全省排名靠后,依靠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为阜新的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上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技术等为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全球知识和人才流动、资本和技术转移日益受到冲击和影响。应对传染病防控与气候变化、能源体系变革与低碳发展路径等关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从省内看,国家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对东北三省“五个安全”的战略定位,为辽宁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大力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这将为阜新带来更多的外部优质科技资源,有助于突破多年来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人才、资金等瓶颈问题。与此同时,阜新工业老字号和原字号多、新字号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政府能够用来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财力相对有限,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不够活跃。面对国内先进地区的“磁吸效应”,阜新在防止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流失,争夺更多优质科技资源在本地富集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阜新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汇集创新资源、全力突破关键领域难题,引育创新人才、促进成果转化、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阜新市科技创新工作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四个面向”战略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以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和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强化科技人才队伍为支撑,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产业新动能、增强发展驱动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阜新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的新路径。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坚持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坚持上下联动,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更好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快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产业优先,企业主体。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营造创新主体活力充分迸发的创新生态。

  人才为本,激发活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打通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深化创新,提升能力。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以创新促发展、谋创新,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完善创新制度。以创新求突破、务实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管理向抓创新、抓规划、抓服务转变,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我市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创业基础得到有力夯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基础更加坚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省实现提档晋位,建成一批省级创新平台,省级以上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30家,重点实验室10家,众创空间15家以上。研发投入持续增加,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

  科技型企业群体更加壮大。加速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瞪羚独角兽企业突破40家,雏鹰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达到500家,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个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30项,科技成果转化200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

  科技人才队伍更加优化。围绕产业集群需求,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0个,下派科技特派团30个,科技特派员200名。

  到2035年,在创新型城市基础上建成科技强市,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科技和人才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资源,培育出一批国内一流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支撑阜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与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为实现我市的“双碳”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着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以高水平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开放创新,加强应用基础技术研究,解决若干制约新能源、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产品,促进现有工业园区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方向转变。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坚持以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全链条科技咨询服务体系,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促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诚信建设,促进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科技创新资源在阜新富集。

  围绕产业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及配套、绿色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资源与环境等产业创新链。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高科技项目,实现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具有阜新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老字号”,拉长产业链深度开发“原字号”,引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等“新字号”。“十四五”时期,攻克关键技术50项,研发重大创新产品20个以上。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业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本土化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装备产品和知名品牌,打造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进一步建设以硅砂铸件、精密铸造、液压装备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创新体系,重点提升德尔汽车部件、徐工整机制造、力劲数控机床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从叶片到整机的上海远景风机,从采矿到冶炼加工铸造的新兴铸管全产业链研发项目,引领高端装备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依托德尔、北鑫星等企业,重点研发新型液压泵、阀门等通用元器件;依托辽宁徐工、祥和农牧、东升精机等企业,重点研发除雪车、清扫车、垃圾转运车、秸秆膨化机、散热器加工等整机装备;依托万达铸业、华通管道等企业,重点研发输变电超特高压、高中压管路等精密铸件;依托大金重工、远景能源等企业,重点研发塔架、主机等,实现风电装备基础部件本地化;依托航天神坤、瀚石机械、金昊空压机、石油工具厂等企业,重点研发高端液压支架、采煤机、空压机、智能液压抽油机等矿山装备。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强与涉农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拓展延伸食品加工、皮革制品等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精深、绿色方向发展。依托伊利、双汇、鲁花、正大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发挥小东北食品、德美客食品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研发花生、肉制品、乳制品、酒类、杂粮、油脂、速冻食品、果蔬以及其他具有我市优势资源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推进皮革产业技术创新,依托富国集团、富新新材料等企业,返回列表中央部门网站省市政府网站县区网站市直部门网站中省直单位网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