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把创新鲜明地写在中原大地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首位,明确了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目标任务,这是省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其重大意义、基础条件和重点任务,真正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从国际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竞争正在引发国际格局和治理体系的重构,科技创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同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为我国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带来极大挑战。

  从国内看,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全国各地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相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每个地方都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的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入局而不是出局。

  从我省看,“十四五”时期,我省面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科技创新到了由积势蓄势到实现跃升的关键阶段。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科教兴省为保障、人才强省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这个战略的确立,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创新、科教和人才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自觉行动,是从河南实际出发、以前瞻30年的眼光作出的应时合势之举。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创新体系逐步完备,创新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7%,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2015年的全国第20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17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体系逐步完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载体达到179家。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挂牌运行,一批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启动建设。

  创新机制加快形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颁布实施,“1+N”先行先试政策法规体系初步构建,并在全省逐步推广。修订完成《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法治化轨道。成立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虽然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态势,但仍存在高层次创新平台少、高端创新人才匮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短板,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工作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尊重客观规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推动形成一流创新链条、创新平台、创新制度、创新文化。

  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久久为功。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把创新驱动贯穿发展实践各领域和全过程。系统谋划布局。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作中要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一体推进,做到统筹兼顾、协同发力。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结合我省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既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更要只争朝夕、倍道而进,以当前目标的完成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洞察产业变革走向,结合我省发展所急所需,抢抓机遇,寻求突破,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创新面貌落后的局面。

  在关键处着手,在根子上用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要牵住“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跃升。强化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科技城核心载体功能和引领作用,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重塑重构我省实验室平台,构建以嵩山、黄河、神农种业等为代表的省实验室体系,在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方向增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大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深化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改革,发挥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作用,重塑研发体系、转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全覆盖。抓住制造业创新这个重点,推进大企业加快创建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携手合作或配套协作,加快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

  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力打造人才高地。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广开识人选人渠道,特别要加大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潜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夯实根基。加快技能河南建设。把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来抓,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才层次上下大功夫,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我省人口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变。创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一流政策体系,更加注重引进人才团队,以团队带项目、兴产业。

  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制度藩篱。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最关键、最紧迫的是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及PI制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创新需求与财政投入保障衔接机制,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资,规范推广“科技创新券”“科技贷”等特色化金融产品,探索新兴科技金融模式。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贯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贯通的协同创新体制,加快各类创新要素汇聚,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