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到2025年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6-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围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两地将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都制定《成渝地区科创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入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组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成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到202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目标,也是引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给两地带来哪些利好?未来如何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标志着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进入了由谋划布局到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对于充分发挥成渝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西部发展,支撑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眼下,西部(成都)科学城已聚集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平台11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5个,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核心”,一年多来,天府新区聚力强化国家级新区综合承载能力,系统谋划形成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统揽、天府实验室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模式。

  面向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天府新区高标准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同时,持续深化与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2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天府新区布局,持续输出首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科技研究成果。

  推动科技创新,在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看来,要着重强化成都的创新策源和知识集群功能,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节点、链式协同创新网络,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

  “加快推动成渝两地科技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部署,两地将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10月20日,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首栋建筑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正式封顶,这意味着该校区主体结构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拥有12个科研实验室、6个行业实训基地、1个高高原航空医学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助力航空产业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产业。

  《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创新空间布局,统筹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资源,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打造带动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未来科技城正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目前,民航二所民航科技示范区一期(B区)加快实施,将打造1300平方米卫星互联网科创空间孵化器,加紧对接一批卫星互联网创新团队和项目,加强航空航天优质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在强化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方面,我们成功引进了广州辰创成都智能雷达研发及生产基地、欧瑞特光电高端光学加工检测设备生产及总部基地、富凯飞机加改装设计研发中心与飞机附件维修基地等一批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高质量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从未来科技城沿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向东驱车约40分钟,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已构建形成了靶点发现、药物筛选、临床前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中试放大等覆盖新药研发的全链条技术创新平台,解决了新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重大问题、突破制约从研发链到产业链的核心关键瓶颈技术、创造更多从0到1的“硬核科技”和从1到N的转化成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尤其是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方面,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医疗装备、临床研究以及产业化上都可以形成良好互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表示。

  未来科技城和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高新区在不同领域,聚焦前沿技术、孵化未来产业的侧面。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重要支撑,成都高新区正全域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新经济活力区和未来科技城建设。

  今年5月,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共集中开工40个项目、总投资1054.5亿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聚焦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行集中开工,还是第一次,标志着川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出新步伐。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成都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制定《成渝地区科创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签署成渝双城国际医学成果转化合作协议,成立数控装备工业智能制造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政策互动,推动创新驱动。今年5月25日,两地科技部门再次发布2021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申报通知,明确两地将分别出资2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4个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川渝科技合作已实现了3万余名科技专家和14090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互通共享,其中科技专家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

  深入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成渝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成立成渝地区技术转移联盟,组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新加坡科技创新中心政府规划驱动发展制度,以色列特拉维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立法,英国伦敦科技创新中心特殊人才签制度……对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激励的作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认为,科学的城市制度设计,是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前期四川省科技厅与重庆市科技局签署的《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下,成都还将进一步深化、细化与重庆的科技创新合作,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持续有效强化成渝地区协同创新。

  近日,《关于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启动的通知》发布,全国20所高校被列入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名单,西南交大名列其中。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分析,从数年前启动权属改革至今,西南交大分别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突破了“不愿转”第一道“关隘”,用“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突破了“不敢转”第二道“关隘”,用“中试研发机构”突破了“没有成熟成果可转”第三道“关隘”。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形成“先赋权、后转化”改革模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典型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成都推出人才新政“2.0版”,在全国率先推行“先安居后就业”。本月,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了2020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成都在本次排名中位列全国第6位,较2019年的第8位跃升2位次,再度入选“十强城市”。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度,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试点,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协同攻关”项目组织方式,在生物医药、5G、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应用示范等项目430个,省市共支持资金2亿元。

  优化城市创新生态。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金融服务链条,今年还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资源配置优势,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成都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从去年的第4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39位,排名上升8位。

  走进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的前沿医学中心,37个高水平研发项目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和未来医学,正开展生物医药创新技术研发。在近300公里外的重庆高新区内,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80多人的研究团队对接北大的创新链和重庆的产业链,致力于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

  成都高新区是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布局的重要载体,重庆高新区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承载区,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高新区正不断协同创新,集聚创新动能,助力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

  去年4月,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签署《“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六个一”合作任务,携手推动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与重庆方面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签署21份合作协议并持续推动落实,取得了一定合作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动能方面,成渝两地高新区推动成立了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设西部科学城,联合争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此基础上,还推动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建立两地成果转化合作模式和机制,搭建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并联合开展“2021年成渝两地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打造“川渝十佳技术经纪人品牌”。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下一步将共同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政策、重大科技计划等支持,并探索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跨区域共享。同时,建立完善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互联互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成渝两地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体系。

  “未来,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将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全球资源链接、共建共赢模式探索、重大功能性平台打造5个方面展开合作。”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布局大装置、大院所、大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联动全域创新赋能,强化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对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成都日报记者 宋妍妍 吴怡霏 曹凘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