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推进治理现代化怎样做到守正创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聂大富 顾红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准确把握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

  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国家治理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国家治理涉及多元利益、多重诉求,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稳大局、把方向、定政策。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扎实推进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工作,将党和人民的意志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实践证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道,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国家治理为了谁、依靠谁?这是确立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战略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之道的鲜明理念。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让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党的根本宗旨,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党的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雪域,从太行老区到乌蒙山脉,从甘肃定西到四川大凉山……习总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用脚步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理念。

  新时代,要牢固坚持地位,进一步使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是一项协调推动众多子系统有序运作的复杂工程,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零敲碎打,不能停留于碎片化修补,而必须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科学的战略谋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好组合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系统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要求,描绘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路线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系列战略谋划,从总体上明确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理念、主体、目标、方式和规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形成强大的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出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法律规范。特别是,致力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保障。

  中国党善于运用历史眼光,重视借鉴和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执政规律,校准未来发展方向,在找规律基础上守正创新。

  守正道,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走向前进,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稳中求进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守正道不是僵化保守,不是为了守而守,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造,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求创新不是舍源忘本,而是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开拓进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守正道、求创新的角度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立破并举的过程,“立”重于“破”,“破”是为了“立”。正是在找规律、守正道、求创新的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定更加符合国情、更加全面、更加自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善于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洞察国内外风云变幻,不断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把握整体和全局,保持战略定力,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系统性谋划;善于科学统筹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各项任务、协调组织各项举措,根据任务和举措的条件前提、主次难易、轻重缓急,部署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次序、步骤和路径。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要善于发现问题。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聚焦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查找。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分析问题,抓住关键要害。

  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区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找准问题的关键点,形成精准的解决举措。有了治理举措,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抓落实,直至干出成效来。

  抓落实、干事业还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居安思危,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稳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牢牢把握治国理政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同时要看到,为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形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诸多需要改进、提升的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他国经验、照抄他国模式。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彰显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进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