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跟人民日报学写作:创新式写创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占有很重。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密码。近年来,民乐的创作、演出、传播呈现出新的时代气象,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接受度持续提高。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强,也给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篇赏析:开宗明义,开篇通过“礼乐之邦”引出民族音乐既发源于中华大地,也蕴含民情感密码,阐明了民乐与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民乐的重要性。进而引出民乐的发展反映文化自信,同时也要求需要为民乐发展有更高要求,提出中心论点,引出下文。

  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对民乐真正的自信,来自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敬重。中华文化讲究艺术意蕴,民乐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无论哪个类别的演奏和形式,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能,包含对作品的精准诠释和体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意,而拥有这些“强大”和“本领”,是守正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支撑艺术传承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音乐表达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中。不要低估大众的欣赏能力,好的作品是能够被看见、被听见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

  对策1: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通过民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乐的内涵是传统文化,民乐的演奏体现的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论证了民乐守正创新的基础是立足优秀传统。

  创新,应当是在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近几年,民乐改良的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舞台上,声、光、电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能在感官上将民乐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形式创新,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为民乐创新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独特的音韵格律,讲究听觉和味道,音色丰富、旋律性强是民乐的优势,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炫技”而“炫技”。“快和响”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民乐创作与作品表达,过于追求谱面“图式”、表面“格式”或外化“取悦”都不可取。

  对策2:创新,应当是在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段落开始举例民乐形式改良,进而引出形式的创新需注重两方面,一方面探索,另一方面需避免走入误区,忽略技术自身规律。

  体现自身特色,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现在,民乐创作、传播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扶持民乐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域性强的民间传统乐种、各地不断涌现的民族管弦乐团,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队、苏州评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就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特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对策3:体现自身特色,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承接上段,民乐的创新需要尊重自身规律,在民乐发展环境和扶持力度向好的背景下,也就提出民乐创作需守住并发挥自身特色。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今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将举办第十届“华乐论坛”1+1学术研讨,由“华乐论坛”延展的“华乐讲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华乐大典”系列丛书编纂工作也在有序推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通过不同乐器门类记录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推动新时代民乐事业发展繁荣,需要从乐者与乐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交流与交融、塔基与塔尖等度深入研究,期待业界与学界共同努力,发出民族音乐的“中国好声音”。

  结尾赏析:总结全文,阐明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并举了“华乐论坛”、“华乐大典”等例子。最后提出展望,新时代民乐事业的发展需各方共同努力,进而才能发出民族音乐的“中国好声音”。

  标题语言生动,观点明确。“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直接突出“民乐”这一主题;“奏响”以拟人化的手段提示从守正、创新两大层面主要论述如何奏响民乐好声音。这种拟人式标题既生动形象,又使主题简明直白。

  开篇直奔主题,阐明民乐根植于中华民族,也体现着文化自信,为此引出发展创新民乐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下文。

  本文共5段,除去开头、结尾,主体为3段。主体部分主要侧重于对策分析,即原文的第2、3、4段。对策分析,3个段落,3个观点。第2段首句提出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之后阐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乐的关系;第3段首句提出创新,应当是在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之后通过反向对比论证民乐创新需遵循规律;第4段首句提出体现自身特色,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并通过举例来论证。

  总结全文,展望未来。再次阐明了主题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奏出民族音乐的“中国好声音”。

  1、音乐表达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中。不要低估大众的欣赏能力,好的作品是能够被看见、被听见的,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

  2、独特的音韵格律,讲究听觉和味道,音色丰富、旋律性强是民乐的优势,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炫技”而“炫技”。“快和响”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民乐创作与作品表达,过于追求谱面“图式”、表面“格式”或外化“取悦”都不可取。

  4、推动新时代民乐事业发展繁荣,需要从乐者与乐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交流与交融、塔基与塔尖等度深入研究,期待业界与学界共同努力,发出民族音乐的“中国好声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