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新时代传承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时,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十大经验之一,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仅可以体悟到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而且意味着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创新。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理论重要作用的认识,对中国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民族危亡之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改变前途命运的希望。自此,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党人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自身不断成长与事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意味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而且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因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如此,百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时空环境的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新主义时期,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创立了思想。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党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向人民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继续坚持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进一步发展了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成功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创立了理论,形成了“”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系列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容应对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一系列风险考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证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一次“新的飞跃”。在这一创新性理论成果指导下,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完成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之所以在同各种力量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之所以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之指导新的实践。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会遭遇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这就意味着,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我们要继续持之以恒地推进理论创新。

  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任何事业决不会一帆风顺,这就意味着要有理论创新的无畏勇气。新主义时期,同志以大无畏的勇气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以振聋发聩的声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想而知,这在当时的斗争形势下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如同其他科学探索一样,理论创新也是在继承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干着“前无古人”的工作,一些原创性观点、创新性思想需要“跋山涉水”才能“拨云见日”。显然,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识,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要有理论自信的底气。理论创新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底气。没有勇气,理论创新将是空中楼阁,难以起步;没有底气,理论创新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以彻底。理论创新的底气来自何方?从根本上讲,它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高度的理论自信。就历史文化底蕴而言,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熔铸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构筑中国精神、传承中国价值。就理论自信而言,百年来我们党依靠科学理论指导夺取了政权、巩固了政权,取得了各项事业成功,应对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发展任务,充分显示出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习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时代的理论创新要继续抓住时代进步的历史机遇,革除沿袭西方话语的窠臼,在丰富而生动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新概念、发展新理论,写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要有理论创新的方法。理论创新不是蛮干,需要依靠科学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作为一项创造性、探索性工作,理论创新同样需要掌握科学方法。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理论联系实践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一不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典范。因此,要始终把观照现实、回应实践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首要准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来指导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数字化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因此企业必须主动拥抱数字化。换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适应数字经济、寻求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关键课题,也是“”接续讨论的重要问题,“粮食”“社会保障”“安全”等热议话题都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真扶贫扶真贫”到“真脱贫不返贫”,新征程上我们更需要通过创新观念、激活动力、稳定收入来源等方式,降低脱贫群体的脆弱性,增强其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其生活水平。

  “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实施,能够有效匹配东西部优势资源、扩展东西部产业合作、推进东西部发展机会均等化,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抓住正确理解意识形态整体性问题的方法,才能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意识形态诸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性认识。

  延续人居环境治理成果,不仅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有利于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村庄和农户的内生动力,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