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衢州市科技创新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1年,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科技“2+1”专项行动,以超常规举措建设高端科创平台,打造市校合作样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为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预计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成功创建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2家省级高新区。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1.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按照“管用、有效、能落地”的原则,对接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质量编制完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操作性强的《衢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进一步完善大科创政策体系。将原大科创政策中对新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7项用于建设经费的补助,统一调整为用于研发投入补助,使财政补助资金最大限度转化成R&D经费支出。新增对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5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企业研究院给予30万元的经费补助(用于研发投入)。将原龙头标杆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整为纳入统计的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取消了“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3%”的门槛,扩大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受益面。2021年大科创财政科技支出共7900余万元。

  3.科技工作关注度持续升温。全力以赴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得到上级的关注和肯定。市政府主要领导听取我市科技投资情况,肯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对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进行部署,全力营造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市会听取我市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发展部署情况,要求进一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培养引进领军型科技人才、植科技创新优良生态,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1.战略科技力量快速形成。牵头对接省科技厅和省政府办公厅,以虎口夺食的勇气和韧劲争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为全省首批六个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也是我市首个省级战略性科创平台。该中心以浙大衢州研究院和巨化集团公司为核心,围绕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聚合物、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化学品制造生态化等4大方向进行研发,努力建设成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卡脖子”技术自主创新的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的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的高端化学品重大创新平台。

  2.高端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浙大衢州“两院”、电科大长研院等高端平台建设,推进两大平台融入衢州产业创新,与衢州本地企业、科研院所的黏性有了大幅提升。浙大衢州“两院”入驻新院区,中试实验实训基地建成投用,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10余家,签订技术开发与服务合同2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电科大长研院入驻新校区,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借助校友会平台引进14家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落户衢州。

  3.高新区培育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实施《衢州市高新区进位专项行动方案》,推进高新区提质扩容。衢州国家高新区化学新材料产业链获评“链长制”优秀示范单位,平台标杆度、辨识度、开放度不断提升。引导江山、龙游省级高新区错位发展主要产业,全力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大力引进“链主”企业和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指导智慧新城、常山县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全省申报创建高新区13家,获批5家)。

  1.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建立四色管理企业培育机制,将企业是否符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划分为橙、红、蓝、绿四色,分类管理精准帮扶,倒逼企业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逐级登高。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1家,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4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家。

  2.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实行局领导挂联区块制度,督促指导各区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强化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及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动态,积极做大增量。与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库,实时更新投资进度。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线上利用“衢州市投资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服务系统”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合理归集,线下对重点项目“一对一”专员务制度。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2.4%,位列全省第五,超过固定资产同比增速6.2个百分点。

  3.优化企业服务模式。实施科技专业人才助推企业成长计划,制定《科技服务小分队工作方案》,优选100名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好、服务意识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技术领域组成8个技术服务团队。支持科技服务小分队成员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入驻东港中2企业社区35网格,服务员定点扎驻,面对面受理服务,点对点精准送达政策。为企业、行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72项,梳理关键核心技术难题18项并开展攻关,其中14个项目列入市本级科技攻关项目。

  1.全力提升全社会R&D投入。坚持“以课题破难题”的思路,成立“衢州市全社会R&D投入强度提升”调研课题组,由市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牵头对我市R&D投入强度提升进行专题调研。找准R&D投入强度提升的堵点痛点,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将调研成果落实到工业强市科技要素保障中,转化成R&D投入强度提升的有力举措。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66.52亿元,同比增长45.4%,增幅位列全省第三。

  2.着力抓好创新人才引育。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和领军型人才培养,巨化集团、金昌纸业2个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通过省级验收。强化团队建设的绩效导向,评选11支优秀市重点创新团队,继续给予经费支持。2021年,我市首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名,新增省千人计划1名,引进海外工程师7名,新认定企业“首席技术官”66名。

  3.全面加强科技攻关能力。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实施良好。立足工业强市战略,向企业征集研发需求,组织专家凝练成研发项目揭榜挂帅榜单,鼓励企业揭榜挂帅。2021年实施市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110项,市级财政补助经费3567万元。同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分别获国家财政补助经费3000万元、省财政补助经费5620万元(居全省第五位),创新主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2家企业作为参与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4家企事业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其中获省自然科学奖1项,实现了我市省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4.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联合市教育局专题研究制定《衢州市重大平台季度联席会议方案》,按季度组织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衢州学院等高校院所召开重大平台联席会议,增强院校建设、项目推进、招才引智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互通分享。组织巨化技术中心、中天东方氟硅、中科锂电、开化合成材料等企业技术负责人参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2021北京·衢州科技合作活动,赴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启校企对接交流。举办衢州市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校企对接系列活动,组织24家有技术难题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走进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与专家团队展开近距离交流探讨,10余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列入国家部委试点。推动高校院所职务成果市场化处置,赋予相关科研人员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激发科研机构改革活力。我市争取到2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分别是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衢州学院列入“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改革,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列入“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

  2.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初见成效。按照省科技厅“跑道建设一盘棋”“领队纵队一起跑”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应用,高质量完成省级重大应用承接工作。成立衢州市双碳研究中心,打造集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政策创新为一体的“双碳高端智库”。加快“科技双碳”应用场景建设,围绕碳成果推广、碳智库、碳技术攻关3方面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科技服务。加快“科技企业倍增提质”应用场景建设,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政策体检”“科技赋能”等其他场景开发,为工业强市提供支撑。推进“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依托应用完成全省首场线上科技成果拍卖,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再上新台阶。

  3.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深化。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管理,双向选择、精准匹配,形成以老带新、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征求派驻乡镇意见、结合当地发展和产业需求,对科技特派员进行相应调整。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65人、省级特派员团队18个,选派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88人、市级专家服务团13个,实现了乡镇、农业主导产业两个全覆盖。在疫情期间鼓励特派员通过网络直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派驻乡镇进行指导,汛期和寒潮期间组织特派员积极参与抗险救灾。

  1.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五张责任清单”,牢固树立“领导职责中包含监督职责”理念,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制定《衢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关于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双建”工作。始终把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上的坚定,不断提高“三力”。二是严守意识形态防线。以科技创新工作为依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抢占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同时严格落实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关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稳固。三是加强科技安全领域监管。加强对高新区、高校院所和科研和生产安全监管,在重要节点前对企业和高校院所进行走访,确保科技安全万无一失,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争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 “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在局党组、机关党支部两个层面抓实“4+3+2”必读书目的广泛深入学习。开展专题宣讲活动,领导干部和“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进入基层、企业、社区开展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开展四个“我为”专题实践活,积极为基层、企业排忧解难,为衢州发展献计献策。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市科技局“两专”干部培育实施方案》,全方位提升科技干部的“两专”素养。通过健全研学机制提升科技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师徒传帮带让年轻干部快速进入角色,增长经验。通过项目谋划擂台赛提升干部的项目谋划能力。严格落实科技服务小分队和项目专员制度,让科技干部在企业一线增长见识,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组建“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和“笔杆子”专班,让科技干部敢想能说会写。二是制定《干部积分制管理考评办法》,以实绩为导向,通过创新工作PK加分,重点工作分段赋分,做到划出档次、拉开差距,每月张榜公布全体干部工作积分,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干部工作业绩和工作效能,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点燃干事创业。三是加强干部交流学习,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的思路及时调整干部的岗位,让有短板的干部得到锻炼和提升,让有专长的干部出色出彩。积极安排干部到乡镇一线、招商一线和省科技厅交流锻炼,全方位提部能力素养。

  同时,我局在向上对接争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机关党建、文明城市复评、法治衢州、信访工作、政务公开、共同富裕等方面也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2022年,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落实“产业为王、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开展“实政策落实年”“项目牵引年”“两专提升年”活动,实施“138工程”,即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1条主线大行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为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赋能添力。

  1条主线:构建“产学研用金、财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系统谋划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工作发力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推进高新区建设。推进衢州国家高新区和江山、龙游、智慧新城、常山省级高新区进位,启动开化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

  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好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做好中心挂牌工作,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入驻。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设在杭州、上海、深圳、北京四地的科创飞地作用,推动市外“科创飞地”与市内“创新高地”两端打通落户,把成熟项目招引回衢转化落地。

  8大行动:高新区整体跃升、技术创新中心“创”“建”、“五院”赋能产创融合、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提升、科技金融支持提升、科技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一)开展高新区整体跃升行动。一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我省新修订的高新区评价办法,制定实施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的高新区评价办法,建立“月监测、季分析、年评估”工作机制,落实高新区通报表扬、摘牌淘汰制度。二是推进高新区“全进位”“全覆盖”。推进衢州国家高新区和江山、龙游、智慧新城、常山省级高新区进位,启动开化省级高新区创建工作。确保衢州高新区进入全省前20位,龙游和江山省级高新区排名前进1位,力争开化高新区提前1年创成。三是紧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开展亩均税收和亩均研发投入“双亩均”评价,推进一批示范性、引领性、辐射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快速落地。

  (二)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创”“建”行动。一是坚持以“创”促“建”(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并举。聚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和定位,高标准推进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加快浙大衢州“两院”二期建设。全力引进3-5个院士团队,进一步提升平台创新力和影响力。

  (三)开展“五院”赋能产创融合行动。五院,即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研究院、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是建立健全“五院”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会议合力推进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能力整体跃升,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二是加快推进产创融合。协同开展校企“双走进”、千万榜单揭榜挂帅等活动,引才聚智激发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实现创新资源互通共享,加速本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发挥我市重大科创平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年度评估机制。按照年度目标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成效和推进产创融合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加速深化院地合作,促进平台长期健康发展。

  (四)开展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破零。一是打造大孵化集群体系。规范整顿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形成集群体系。明确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提供完善的市场、信息、资金、管理、服务等服务。二是创新主体扩面提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面强基”工程,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加快落地。加快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全力提升科技型企业研发能力,新增2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三是全力培育科技小巨人。落实省科技小巨人培育相关政策,坚持“亩均论英雄”,推动高新企业规模化和规上企业高新化,全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实现零的突破。

  (五)开展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行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量达48亿元以上,确保2022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3%,力争2.4%,在四省边际地区跃升至第3位。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继续加强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将联合基金规模由200万元扩大到1000万元,把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作为主要受益对象,着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能力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攻关财政投入。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补助经费保持年均20%增长,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加项目立项数量,提高项目质量,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80项以上。三是加快项目管理机制改革。深化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制度,需求征集常年受理、项目申报分批组织,增设工业强市、碳达峰碳达峰、科技强农、医疗卫生、高校服务产业等专项,将项目申报与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情况挂钩,将企业牵头承担的市、县两级科技攻关项目自筹资金与财政补助资金比例提高到4:1。

  (六)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提升行动。一是推动“一业一组团”。围绕“3+X”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统筹省市县特派员资源,组建粮食、水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农业生产全流程提供团队式深度服务。二是推动“一片一战队”。以县域为单位,将不同专业的特派员编组,组成若干个片区服务战队,集中汇总乡镇需求,为片区的产业发展、农旅融合、未来社区建设等多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三是推动“一季一交流”。建立特派员季度交流机制,加强特派员之间、特派员与乡镇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特派员的归属感,激发特派员的积极性。

  (七)开展科技金融支持提升行动。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建立100亿元规模的市科技创新基金,围绕我市六大标志性产业领域,按照“部门推荐(主体申报)+专家论证+投资决策”工作流程,重点投向具有战略性、牵引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早期重大创新项目。二是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全域覆盖。推动暂未开展科技金融合作的县(市、区),参照市科技金融合作工作方案,遴选合作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LPR利率和低息。

  (八)科技队伍能力提升行动。以“三年”(政策落实年、项目推进年、两专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开展干部“两专工程”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组织干部每日上线打卡“学习强国”,打造“科技大讲堂·创新分享会”品牌,每两周举办一次学习宣讲,实行“”机制,每月晒比业务,奖优罚劣,优化干部实绩亮化考评机制。强化“笔杆子”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三服务”,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支“两勤”兼具、“两专”兼备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同时,以科技管理干部良好作风,影响和带动全市科技人才和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中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