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生活  创新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重要论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局”,即“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将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二是“核心”,即“事物的中心”。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是,横向上把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引擎”,引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纵向上将创新贯穿“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在分析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总体趋势,契合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遵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下的战略之举。

  当前,整个国际环境处于“大变局”之中。一方面,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与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加剧国际社会动荡。特别是近两年,有些国家或集团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变本加厉。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尽管党的以来,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举世瞩目,很多关键科技领域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前进,部分领域已显现领跑态势。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遭遇西方国家源头和应用端“双掐断”的堵截。在不少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西方国家,原始创新和引领能力不足。并且,西方大国对我国的打压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短期的,必将伴随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整个过程。

  世界总是在变化,变局之下,唯一的“不变之道”就是以变应变、以新应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西方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薄弱之处,也是西方国家“制裁”“打压”我国的“筹码”。历史和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与习总多次强调的“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因此,只有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形成抵御西方世界 “技术霸凌”的“防护盾”,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军事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风险,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分析当今国际形势,关键词是“动荡变革”。而对于国内发展,关键词是“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新发展阶段。《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十四五”规划新阶段,并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培育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能。习总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效动力源,更是引领、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创新无疑是源头活水。

  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催生新发展格局,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有着超大规模的市场、生产体系,有着产业集聚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张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王牌”,就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等不靠,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指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辩证统一和有效利用,以此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两个方面各有侧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完整内涵。如何构建,动力何在?创新无疑是破题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建立起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从而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依靠创新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产要素的效应;依靠创新可以建立起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新优势,提高产业、产品的竞争力;依靠创新可以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放大要素效应,提升产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从而在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无数“风口”,催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新着力点,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建议》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规划。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突出了“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将人民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重视和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总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可见,创新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获得感。“获得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是要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民生领域,惠及人民群众。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共享经济……这些科技创新催生而来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足,因为我们并不是这些技术的初始创新者。从1跨越到n固然是一个巨大进步,但实现从0到1的飞跃,才算真正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持续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获得感。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的幸福感表现为生活品质的改善。“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人民福祉,同样需要紧贴民生现实需求,释放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聚焦环境、现代农业、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助推人民有更强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人们摆脱以自身为基准的内心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在信任和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内外环境安全的主观体认。安全需求是人民群众的基础需求和一般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正是靠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的科研攻关,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实现稳定发展,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才能“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条件。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着力提升国家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能够为厚植我国发展新优势构筑最为广泛、最为持续、最为强大的微观新动能。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是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对于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好在哪里”“难在哪里”“路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梳理。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就是要围绕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和大学这两个基本主体的定位,为企业和大学创造好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反对傲慢和偏见,倡导科技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理念,共同寻求科学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综合国力的正确选择。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国人的潜能,中国在创新上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将就业目标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根据就业目标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力度。

  直播电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当前市场迫切呼唤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正面引导,为直播电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范围如何扩大,学学科的核心本质没有变化,它是一门基于学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当前在扩大学内涵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明确其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为保障委托代理实效,应对体制机制挑战,需要抓住机制设计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权责区分、监管闭环的设计,才能解决委托代理面临“代理人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增强主体性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建构封闭的纯粹地方性知识,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体现出以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础、面向未来的普遍性内容。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当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在需求侧,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费的稳定和扩大,是“做大蛋糕”即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难以“做大蛋糕”。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发展日新月异,部分老年群体好似数字时代的一叶孤舟,积极推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弥合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形式,具有与西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平等协商得以解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